道光25年(西元1845)農曆6月初7日,由於西南向的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海水侵入 沿海地帶,雲林口湖鄉金湖地區村莊遭到空前水難,災後又瘟疫肆虐,近1萬人喪失寶貴生 命,此為台灣開拓史上最大災難,之後倖存百姓就建祠祭祀,每年農曆6月初7及初8,舉
行牽水車藏(狀),以超渡亡靈,迄今已164年,形成台灣最具獨特性的祭典活動.一百六十幾年前 (道光二十五年),雲林縣口湖鄉金湖、蚶仔寮等西部沿海農漁業發達,樹苓湖在當時是大陸及當地貨物進出重要港口,相當繁榮,卻因農曆六月七日的一場海嘯無情摧殘,造成一萬餘名當地居民淪為海上波臣。為悼念往生者,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初八這兩天,亡者後代子孫會以最具體懷念、最深沉追思的牽水車藏儀式超渡先人亡靈、牽引脫離苦海,全台獨一無二的牽水車藏法會,選擇在金湖舊港邊萬善同歸祠舉辦,除撫慰罹難者後代的傷痛,也傳承慎終追遠的民族精神。農曆六月初七、初八二天為牽水車藏文化祭的活動高潮,一系列祭祀活動以:口湖(下寮仔)萬善爺廟, 下湖港(蚶仔寮)萬善祠, 金湖萬善爺廟, 三個聚落的萬善爺廟為主…下寮仔萬善爺廟以挑飯擔祭祖靈為主,於農曆六月初七舉行;蚶仔寮萬善祠和金湖萬善爺廟則於農曆初八舉辦牽水車藏祭典。「狀」又稱作「車藏」台灣民間有「血狀」與「水狀」,血狀糊貼紅色紙,為超渡難產而過世的婦女;水狀則糊貼白色或灰色紙,主要超渡因水而往生的亡魂。水狀是一種以竹箴編紮而成的圓桶狀物,糊上花紙而成,分為三層上下中空成形,中間一支較長竹竿,用於轉動狀來引出魂魄。水狀有三層:底層代表水中:上有鬼魂等圖樣;中層則是地獄:上有城隍、牛頭馬面等圖樣;上層為人間天堂:上有觀世音等圖樣,中間斜的紅色條紋代表雲梯,兩尊象徵孤魂野鬼的人偶在儀式中會一層層往上,表示亡魂已通過一層層關卡來到人間。牽水車藏屬泉州遺俗,是道教為了牽引因意外死亡的亡魂,所運用的一種牽魂祭器。牽水車藏現場則是只有12支,代表12生肖,亦即所有遭水難的逝者,水車藏的底部是雞籠(供水魂援手上岸),一旁還會準備各有含意的用品:芭蕉(招魂之意)、水缽、竹椅(供水魂洗淨)、公雞(公雞啼叫,預知水魂是否上岸)、掃帚(為水魂掃淨)、黑傘(遮光)。




道光二十五年,口湖鄉金湖、蚶仔寮及鄰近地區近萬生靈,遭受從台灣海峽翻滾而來的巨浪吞噬而驚慌失措、無處可逃,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的最大水患。大水災中,事母至孝、體格魁梧、身高六尺、臂力過人的村民陳英雄,狂風大雨來臨時,戴笠披蓑到池塘巡查,發現池堤早被波濤沖垮,於是奔回家中探視母親,但近家門時,更發現房屋已被水沖塌,他母親不幸被壓斃水中。他悲痛欲絕,忽然聽到鄰居哭泣哀號,立即循聲前往,發現有八名孩童站立在木櫃上,即將滅頂,萬分緊急,陳英雄奮不顧身,用他項背及雙肩雙手救八名孩童。不料,才走了百步,水勢已相當洶猛,愈陷愈深,他若自己脫身,應可倖免於難。但天黑水急,方向莫辨,最後他與八名小孩童,一起被捲入汪洋大海中,失去蹤影,後人為感念他的捨身救人的英勇事蹟,以一大人拯救八小孩的情景為主題,塑造了一尊金身的九頭十八手造型的水難英雄,供人祭祀。這場六七大水災,造成近萬人死亡,道光皇帝下諭特准動用倉糧銀兩賑災,並集葬敕封淹斃魂魄「萬善同歸」,每年農曆六月初八,罹難者的後人會準備牲禮瓜果到合葬的「萬人堆」祭拜,表達哀思。



當年大水災由北南下,下崙以北地區大概在農曆六月初七午夜即被淹沒,浮屍紛紛漂到下寮和五塊厝〈三條崙轄境〉附近,經官兵收埋合葬於今廟後,陸續又發現隱埋於泥沙中的骨骸,給予撿骨裝入骨罈或水缸中,據稱金斗甕以裝一具屍骨為主,水缸則裝二、三具或十來具童骸,葬於原屍坑之上,重修大墳時,將金斗骨罈及水缸封抹石灰成一座座小坵狀,整齊排列幾近四百座,並豎「萬善同歸」石碑紀念。口湖鄉境為了紀念罹難的祖先,先後建有金湖舊港邊萬善祠、下寮萬善祠、金湖萬善爺廟等三座祠廟,其中,以年代最晚的金湖萬善爺廟規模最大,祭典場面也後來居上。舊港邊萬善祠廟建於咸豐六年〈1851〉,長年經海風吹襲、沙塵積壓,後來崩塌,居民乃搭草寮奉祀。直到光緒廿九年,下湖口區長曾住發動勸募原址重建,並挖出深埋沙中的『萬善同歸』碑石重立。民國四十六年,金湖地方人士及旅外士紳倡議重建,並為金湖地區祭拜方便,建議分靈金湖港東村新港橋邊。民國五十七年,在嘉義經商有成的金湖人許水權基於不能「捨本忘源」,呼籲籌募重建舊港邊萬善祠,因此順利完成祠堂、納骨塔、金爐、事務所、紀念碑等,祠中新塑鎮殿神萬善爺和九頭十八手的「大萬人」,「鎮殿神萬善爺」稱「二萬人」先後有序之意。




牽水車藏儀典在民間習俗中屬於閩南喪葬習俗,泉州府以道士主持為主,平常葬俗依古例拔幽濟度即可超度亡魂,但意外亡者,則視其情況牽車藏。難產要牽血車藏,水難者要牽水車藏,而口湖地區祖先源於福建地區者居多,故悼亡儀式沿襲閩俗。每年進入農曆五月,口湖鄉金湖萬善爺廟和蚶仔寮的萬善祠,就陸續展開水車藏的製作,為全省僅見最大規模的牽水車藏習俗揭開序幕。由於時空因素的變遷,已由昔日的悽慘忌蛻變為節慶活動方式緬懷祖先,並將文化及當地產業納入,使深具人文意涵的民間習俗結合產業特色及自然景觀,希望創造產業效益及保存文化資產的多元文化。





 



牽水(車藏)文化祭「及王船的儀式」
---一百六十二年前,一場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淹沒了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港沿海各大村莊,帶走了至少七千條以上的人命。於是,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到初八,金湖港都要舉行超渡水魂的「牽水(車藏)」祭典,這台灣唯一可見的大型水祭典,有著一段令人不忍回顧的過往, (車藏)儀式保留在臺灣雲林縣金湖一地。臺灣拓荒時期,金湖地區倚靠著天然良港的潟湖地形而繁榮,卻在1845年間,因為一場颱風淹沒了潟湖沿岸九個村莊,多數居民未能倖免於難;其後又引發一場瘟疫,死者無數。清國皇帝據報後為這些死者敕封「萬善同歸」,居民也依此建立萬善爺廟,並為祭奠死者而流傳下牽水(車藏)的習俗,數千座水(車藏)共同陳列,場面浩大,而雲林縣政府也為此設立牽水(車藏)文化節。 (車藏)的類別有二種,有水(車藏)、血(車藏)。牽水(車藏)的水(車藏)和血(車藏)是兩種相似儀式,但是功能,也就是超渡的對象不同。牽血(車藏)則是一項特殊招魂祭祀儀式,其對象為難產而死的婦女,後來超渡對象擴及到因為車禍、兇殺等各種意外見血而死的死者,舉行日期一般是在農曆七月十二號到十四號間。
(車藏)(車藏)以白色取代紅色,超渡對象為溺水而亡者,舉辦日期是在農曆六月上旬而非鬼月,但和中元普度的性質與精神十分契合。 (車藏)是一種用作超渡冤死孤魂的民間特殊法器,由細竹片紮成筒狀,依功能糊上不同顏色紙張而成,外圍貼上樓梯、五鬼、牛頭馬面等圖案,(車藏)字出自道士科儀經典,意指「旋」(旋轉不停)。 而金湖此處以細竹條編紮,一座座與人胸膛等高的水(車藏),外糊灰白色花壁紙而成的長方圓體造形上下中空,四方每邊上中下各貼一尊惡面、有男有女,計有十二尊。 按水中、陰間、天堂三種不同的宇宙空間排列,在水中的有冤魂、正義的水王和代表惡者的污穢神。再來是押解鬼魂的大鬼、小鬼,審判善惡的城隍與牛頭馬面,最後則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與善才、良女。
頂部四方竹條各綁著一支小三角旗,用來招魂。




「轉動水(車藏),就是要讓淹死的鬼魂藉著水,自水中升起,主要用來超渡溺死者,可以說是水鬼的救生圈。」
本地作好了存放在蚶仔寮活動中心,金湖則存放在龍台宮村民通常在初七或初八早上買水狀,書寫自己的姓名、住址以示叩謝,有的初七買回置於家中過夜,翌日天亮後,才拿到萬善同歸祠後面,海岸溝小路前排放,廟方人員預先拉好的繩子排放,兩路縱隊擺列下去,路旁排得一作旅轉式的竹架及因場地的關係,又怕被風吹走,所以廟方就用繩子一座座、一排排的串聯固定起來,根本就無法轉動,今天的「牽」法,就是一個水狀「摸」一下,代表牽過水狀,聽說以前牽水狀不但用轉的,老人家若牽著水狀時,攏(都)嘛哭駕(到)死來活去,因為早期距離災難近,在痛失親人之下,邊哭邊喊著親人(亡者)名字,邊轉動水這樣,傳說牽水藏會愈牽愈重的感覺,表示水魂將昇「起來了」。
民俗學者黃文博指出,台灣大型的牽水習俗,只在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港地區可見,每年農曆的六月初七到初八,分蚶仔寮祖廟與新港分靈廟兩個地點舉行。






放水燈,走赦馬
--每年農曆六月初七的金湖,要比過年還熱鬧。返鄉子弟的車子停滿了前埕與巷口,家長們拿著筆在買來的水上寫上家人的姓名。
兩座寺廟更是忙碌,對著廟門搭起法壇。下午兩點過後,請出象徵萬千水魂的香爐,給看管鬼魂的山神與其坐騎開光點眼,接著嗩吶鑼鼓齊鳴,超渡儀式由請爐起鼓揭開序幕。藉著發表請神,奏秉諸神法事旨意,有請眾神前來助祐。
在其重頭戲──放水燈。於陰陽接替的下午三、四點鐘,民眾紛紛騎著摩托車,跟在道士與鑼鼓車隊之後,穿過一望無垠的養殖水田,越過高聳的海堤,來到過去金湖港遺址的海邊。
港邊停滿了小船與竹筏,平日養蚵用的竹筏載著道士與寺廟主祭人員向港外馳去,然後放下一座座的水燈,表示水路已開,溺水的幽魂將陸續上岸。回程的路上,眾人沿途插香,希望祖先們或無祀的水鬼聞香來到廟前,聽經聞法,接受普渡。
晚上十一點過後,平日萬籟俱寂的寺廟前面,依然人聲鼎沸,一來是四方聚集的攤販滿佈寺廟周圍,二來是精彩的「走赦馬」儀式也正開演。
道壇裡,居中掛著三清道祖和菩薩像,兩旁十殿閻王分列。道壇前,擺設了一張方桌與板條椅,一名道士站在上面,宣讀赦文,象徵著陽間世界的告天儀式。接著兩名道士分別扮演赦官與赦馬,在象徵陰間的地上穿梭奔跑,後來赦官拿出草秣馴服赦馬之後,一路達達趕往地府求見幽冥教主酆都大帝。在面呈赦書之後,七、八位道士全部出馬,拿著火把在場中互相穿梭跳躍、旋轉、翻觔斗,說明連夜趕路、翻山越嶺的辛苦。最後終於替鬼魂們求到大赦,完成這穿梭陰陽界的神聖任務,這還是暖身動作,第二天才是牽水(車藏)的正日呢。




牽水(車藏)開始
---初八的早上,村民們一早就把預先購置的水拿到萬善祠集中。沿著新港萬善爺廟旁的台十七線公路,夾道將近一公里長的水沙沙作響,蚶仔寮開基萬善祠則將水在廣場排開。
道壇旁,架設了七座可以轉動的水,每一座水前擺置了一棵招魂的芭蕉,一支開路的掃把,給水鬼洗淨穿著的水盆、拖鞋等用品,還有兩隻公雞守在頭尾,用來感知水魂是否上了岸。
這時,民眾魚貫跟著道士一一轉動七座水。據說水若是越轉越重,那就表示已經有水魂攀附而上,來到現場了。民眾爭相轉動水,突然兩隻公雞又叫又跳,「發起來了,發起來了」,兩位民眾抓著一個串有水的竹竿,竹竿像是一隻脫韁野馬般的跳動,也不知是人帶著水跑,還是水拉著人跑,只見一團混亂,就跑進了萬善祠去。「又發了,又發了」那邊的水還在起乩,其他六根水竟然也不負眾望地全都發了起來。民眾們跟著起乩的水東奔西跑,既興奮又緊張,氣氛熱到最高點。
激躍的氣氛過後,民眾跟著道士走向廣場前上千座接連固定的水長龍,開始「牽水(車藏)」。 儘管水數量那麼多,然而金湖人卻不疾不緩,一座也不漏過地搖晃撫摸,唯恐錯過了幫助哪一個祖先脫困。「過去,老一輩一邊牽,都會一邊呼喊祖先的姓名,哭得很悽慘呢,」一位鄉民表示。
這樣幫助鬼魂的牽水救渡儀式,「救的,不僅是陰間的水魂,更是陽間的人們,」黃文博指出。在轉動與普渡的一連串拯救水鬼行動裡,民眾具體地感覺為亡者盡心盡力,與鬼魂都得到了安寧。
普渡之後,是水魂收營「倒」的時間了,畢竟是陰陽不同界。一名道士吹著牛角號,一名敲著開路鑼,引導那些無法或不願被渡化水鬼依序回歸陰間。對於眷戀陽間不肯回家的鬼魂,另外一名道士雙手緊握一捲草席,象徵驅邪的「草龍」,用力向地面拍打。接著謝壇燒,大功告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