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與「福」同音,故在傳統中華文化中,被視為「福氣」的代表。但受到西方吸血鬼故事的影響,蝙蝠成了邪惡的象徵。加上其晝伏夜出、成群活動、長得又像裝了翅膀的老鼠等特性,人們對牠多是「懼」而遠之,金黃鼠耳蝠(學名Myotis formosus flavus),俗稱黃金蝙蝠,又稱為倒吊蓮、倒吊鈴,它屬於蝙蝠的一種,體重約15公克,體長約6公分。金黃鼠耳蝠主要分布於台灣台東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其中又以雲林嘉義地區平原地帶發現最多,而又在雲林縣水林北港兩地的分布最密集。牠是一種會遷徙的蝙蝠,每年3月底至4月初出現在平地樹林,之後群集數量漸增。在5月時數量相對穩定,此時,母蝠的肚子會逐漸隆起。孕蝠在5月中至7月初生產,幼蝠則在一個月內迅速長大並斷乳。雄蝠是花心且不負責任的,母蝠則無法好好坐月子,常可見到打哈欠、體毛凌亂的畫面。幼蝠是活躍的,會不時索奶,東爬西探好奇心十足。稍稍長大後,小蝙蝠便會在媽媽的守護下於枝梢間練習飛行,並逐漸長大直到離開原棲所。蝠群隨後在8-9月數量就會大減,直至10月底以後就消失。冬季,我曾在中高海拔的洞穴中發現少數雄蝠進入冬眠,不吃不喝不動長達4個月;較大的群集我倒是沒有發現過,主群遷徙至何處仍是個謎?在平地樹上出現的金黃鼠耳蝠,大致都是以母蝠和幼蝠為主的群集,雄蝠極少出現。有金黃鼠耳蝠棲息的樹林面積通常較大,其內樹木數量也較多。例如:雲林北港和嘉義朴子就有3個數量超過百隻的群集,皆位於樹林分布密集處。牠們通常棲息在較高大、老熟的樹木,也會選擇特定的樹種、林分和地景去棲息。曾連續89年發現幾隻標放過的個體遷徙回到同一棵樹,這顯示牠的忠誠度很高,和鮭魚一樣會歸鄉。




然而,雲嘉交界處的分佈熱點的金黃鼠耳蝠數量已大不如前。金黃鼠耳蝠是一種遷徙性的蝙蝠,最早出現於夏棲所的月份在4 月,蝙蝠數量高峰出現在5~6
月,母蝠生殖哺育幼蝠於5~7
月間,數量於7~10 月份遞減並陸續遷離夏棲所。本研究發現金黃鼠耳蝠的棲所(roost)紀錄有148 個,棲息在19 57 棵樹中。棲所中單一群(group)的蝙蝠數量最多為67 隻,最少為1 隻。棲息樹木(roost-tree)全為活木,偏好寬葉類樹種,偏好非棕櫚科樹種。其中,以欖仁(29.8%)佔的比例最高,單一棵欖仁的蝙蝠棲息數量也最多(76隻)。棲息樹高的平均為10.4 + 3.7 公尺(n=57),樹胸周長的平均為1.2 + 0.7公尺(n=55),棲所高度的平均為5.9 + 2.5 公尺(n=148)。金黃鼠耳蝠多數棲息在葉叢(95.9%),在枝條的僅佔少數(4.1%)。棲息的葉叢多數為活葉(98.6%),枯死葉僅佔少數(1.4%)。棲所之水平位置多數靠近樹冠邊緣(73.0%),其次則介於樹幹和樹冠邊緣之間(17.6%),僅有少數的棲所靠近樹幹(9.5%)。棲息的方位則無顯著偏好。按主成分分析,金黃鼠耳蝠傾向棲息在較高的樹,較高的棲所,其群內的個體數量也較多。結果顯示保留城鄉林地內高大的寬葉類樹木,是維持金黃鼠耳蝠族群的重要條件。樹棲的金黃鼠耳蝠與好收及糖廠樣區樹棲的高頭蝠除單一棲所的棲群大小(數量為“1~67 隻”對“1~750 隻”)有明顯不同以外,棲息樹種(偏好“非棕櫚科”對“棕櫚科”)、棲息之葉片型態(偏好“寬葉類”對“狹長葉類”)、棲息之葉片枯萎狀況(“活葉”對“枯死葉”)、棲所隱蔽程度(“非密閉且暴露”對“密閉且非暴露”)、棲所忠實度(roost fidelity 為“<40%”對“>80%”;何英毅,未發表)也不同。金黃鼠耳蝠與高頭蝠這兩種同區共域分布的葉棲蝠(foliage roosting bats),棲所選擇習性有明顯的區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