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廬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紫藤廬」之名來自於庭院中三棵老紫藤蔓延伸屋簷,為木磚混合的二層樓建築,佔地約120。始建於1920年代,面積約45坪,1921年有送電記錄。1945年以前,日治時代時為台灣總督府高等官舍。


戰後於1950年財政部自戰敗的日本人接收,交由關務署署長周德偉先生做為公家宿舍,此時建築門向南面,1963年局部增建為二層樓,並由基隆關稅局管理。周德偉先生過世之後1975年其子周渝繼續佔用,並於1981年開設茶藝館並命名為「紫藤廬」,大門改建為向新生南路,將後院改建為茶室,部分空間出租他人居住,同時此建築也作為展覽用,後方原來的庭院加蓋一違章建築,因採鐵皮棚架,採光良好又稱日光畫廊,紫藤廬也是在此時所定名。


當年以自由主義在台灣政治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刊物《自由中國》,其主編雷震與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等人常在此探討哲學與國家大事。在1977年1980年代,紫藤廬為台灣民主運動「新生代」聚會的場所,民主進步黨美麗島系諸如林濁水范巽綠等人常在此聚會。此外也是許多文化人、藝術家最初的立足點;1981年成立茶藝館後亦有多次展覽或發表會舉行。黨外編聯會的正式成立在1983年九月由十家黨外雜誌代表所發起,邀請台北市議員陳水扁謝長廷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江鵬堅等在紫藤廬召開籌備會,通過組織章程草案。[1]


1997年,基隆關稅局欲收回被佔用22年的公務宿舍,透過地方法院執行勝訴部分的判決,在查封過程引起藝文、學術、古蹟、茶藝界關注,並發起古蹟保存和搶救活動,最後由當時台北市民政局局長李逸洋出面保存紫藤廬,並於當年7月,指為台北市市定古蹟,是台北市第一批市定古蹟之一,也是台灣第一個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色的古蹟。


1999年12月,法院判定紫藤廬土地及地上物之財產權為基隆關稅局所有,基隆關稅局將於2000年3月6日前收回,後來由當時的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出面表達接管意願,要求國有財產局將之無償撥予台北市政府,土地由住宅用地變更為文化設施用地。2003年1月8日後由市政府以零元的公益委託方式委由「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經營管理,紫藤文化協會再復委託原經營者周渝先生之紫藤廬小吃店提供茶藝服務、舉辦文化交流、展演、講座等活動。紫藤文化協會作為公益委託的受託者,承擔政府公共資產的經營與管理責任,協同周渝先生延續著公眾歷史保存的任務與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