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俗稱「天公廟」,主祀玉皇大帝。在君主專制時代,玉皇大帝的崇祀是皇帝的專利,臣民除了家設天公爐向天祭拜,就是只能到玉皇太子廟禱天祈福。
明鄭時期,府城士民便常於玉皇太子廟(今開基玉皇宮)禱天。入清後,此廟北鄰成立臺灣總兵署,便禁止士民在此祈福,士民只得另擇他地,稱之為「天公埕」,每逢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聖誕,或有大事,即設壇,立香爐。事畢撤壇,天公爐則暫存東鄰的吳氏大宅前堂。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士民集資併購吳宅,合併原有土地廟,建造起宮府式建築,定名為「天壇」。光緒二十五年首次整修後,至今已有四修紀錄,並再擴建,更見巍峨壯麗,廟分三進,廟埕前有水泥新式建築之照牆。廟門不繪門神,而採彰顯尊貴的門釘,門廳樸拙的龍柱有別於正、後殿的龍柱,因年代不同,雕工、造型各異其趣。
天壇廟址原為明鄭時期奉明正朔、築台祭告上天的地方,稱為「天公埕」。清咸豐4年(1854年)始建廟立壇,名「天公壇」,主祀玉皇大帝牌位,爾後,陸續營請神明入廟,是台南人的信仰中心。清光緒25年(1899年)重修,並改廟名為「天壇」,民國72年(1983年)廟名改為「台灣首廟天壇」。




正殿奉祀玉皇大帝,殿宇高聳,氣派非凡,金壁輝煌的神龕內供奉著「玉皇大帝聖位」的牌位。玉皇大帝職司統御天地諸神,為神中至尊,是天的神化,至尊無形,故不造神像,一般廟宇都以神明牌位供奉著,民間祭拜則祀以天公爐,原來正殿擺置的四腳鼎形香爐,即是昔日祭天使用的銅香爐,為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所敬獻,是廟中最早的古物,現已不見其跡。
廟內神明多達二十多種,從年初至年尾廟會祭典不斷,其中以農曆鄭月初九天公生(玉皇上帝誕辰)、關聖帝君誕辰(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九皇大帝誕辰(農曆九月初九)最為盛大。每年亦擇定吉日舉行「朝天大清醮」,請求和感謝上天庇佑全年平安。後殿有道士雲集,長年為人收驚、祈福。因此天壇可說是觀察民俗活動最佳的地點。天壇由廟埕、三川殿、正殿、後殿及前後過水廊組成,廟門門板以門釘取代門神,以彰顯玉皇大帝之神格;廟埕前有照牆一面,雕塑生動,正殿為重簷歇山,為全廟最高之建築,屋脊上為雙龍拜塔。雖然經過多次重修增建,廟貌不是十分古意,但廟內文物十分精彩,雕刻以龍柱及憨番木雕聞名。位於正殿中,雕工精細流暢的龍柱,完成於清同治年間,單龍盤據,造型剛勁有力,氣勢非凡,其間分布八仙獻瑞及鯉魚躍龍門圖案,可說是府城龍柱中的精品;其他在前殿及後殿中還另有四對龍柱,分別為清代咸豐年間及近代的完成的,風格各異,前殿龍柱造型較為樸拙,但神韻生動,完成於清咸豐年間;後殿龍柱完成於清咸豐年間,柱身較為瘦長,龍頭平貼在柱面上,不同於一般龍柱之龍頭突出。位於三川門廊堵下方的文字圖雕,將「福、祿、壽、山、海」五字巧妙的交織成花瓶形狀,喻指平安,由此可見傳統師匠將生活容於藝術的創意。廟中的簷口、橫樑處還遍佈著代替斗栱功能的「憨番」,造型多變,表情豐富,值得細細玩味。
在拜殿正前方的「一」字匾,被列為府城三大名匾之一;「一」字有「千算萬算不如老天一算」的含意,圍繞在「一」四周寫著「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任爾通盤都打算,有餘殃慶總難移…,報應分毫終不爽,只爭來早與來遲」等詮釋小字,意義深遠。




道教任何大小廟宇,都要擺天公爐,入廟祭祀,從天開始,而後主神;所以,往後到任何廟宇拜拜,別在朝玄天上帝、媽祖娘娘先拜,而是面向外頭的天公爐「奉天承運」,否則就失禮了。此為府城三大名匾,與竹溪寺「了然世界」、台灣府城隍廟「爾來了」並稱之;一字說法紛紜,可以說是一元復始,也可代表天字的第一劃,玉字更是以一開筆,神奇之處就是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很多人分不清金紙、銀紙;金者敬神、銀者撫冥,神鬼殊途,啟能混淆?千萬別再說要「燒銀紙」給神明哦!


可謂看破繁華落盡,四季卻循環依舊,真理也始終如一啊!「一」字匾的四週是這樣寫道:

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任爾通盤都打算、有餘殃慶總難移、

盡歸善報無相負、盡歸惡報誰便宜、見善則遷由自主、轉禍為福亦隨時、

若猶昧理思為惡、此念初萌天必知、報應分毫終不爽、只爭來早與來遲





臺南人只要有喜慶之事例如結婚生日禰月之喜,一定要打魯麵, 油麵淋上魯麵羹後,點綴幾片香菜增加香氣,加上特製的蒜頭酥醬汁提提味,再擺上一尾象徵喜氣洋洋的紅蝦子,就是一碗道地美味的台南魯麵了!
台南魯麵的口感,真的只有嚐過的人才知道箇中美味,有些人還寧可要吃魯麵而不要喜餅呢!其實大魯麵前身是台南文定魯麵, 俗稱「嫁娶魯麵」或「打魯麵」。魯麵裡包含了紅白菜頭、包心白菜、魚漿、豬肉、木耳、油麵條等,而每一種食材在喜宴中所蘊含的吉祥象徵都不同。如菜頭代表好彩頭,將之切丁又有「添丁」的意思;紅菜頭代表紅財寶,意為榮華富貴;包心白菜意味著白頭偕老、永結同心;魚漿取其諧音有年年有餘之意;豬肉可避邪避沖;麵條則代表長命百歲。除此之外,每一碗魯麵中還會放入兩隻紅蝦,表示出雙入對、萬年富貴的祝福。



文定魯麵在古早以前的台南婚禮禮俗中,是一道十分具特殊意義的傳統佳餚。台南的婚嫁禮俗中十分重視時辰,所以男方送聘人員為了趕時辰加上要不停趕路,當抵達女方家中時早已飢腸轆轆,所以女方家長會以簡易的食材做成魯麵給長途跋涉的送聘員充飢,一方面用以答謝來幫忙的人。隨著社會經濟日趨繁榮,這項禮俗遂成為台南特有的文定傳統。在台南的婚嫁禮俗中一共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娶六道手續,而魯麵就在納吉這道手續中出現。古早時女方會將男方送來的食材做成羹湯,也就是俗稱的魯麵,請男方家人品嚐以示討好。因為魯麵口味的好壞常是男方對未來新娘廚藝的評斷,有些人為了方便會乾脆請辦桌總鋪師代為料理。另外,在結婚當天,女方家長也會請辦桌的總舖師用高級食材做魯麵,並用大碗公分裝給鄰居和親朋好友,來告知今日有女出嫁,同時也象徵著婚姻幸福的好兆頭。至於文定魯麵為何以「魯」字取名,林玉說魯麵在台南的寫法習慣用「魯」字,而不用「滷」字,原因為何已不可考。林玉回憶道:「根據老一輩的說法,『魯』字有鮮美的意思,有如將鮑魚曬乾後再烹煮的美味之意,用以形容魯麵的珍貴和濃郁口感。」她表示另一個說法是台灣早期教育水準不高,一般人不會讀寫「滷」字,所以用「魯」字代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