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奔馳在風景優美的花東縱谷上,非常美麗,是縱谷之旅的背景主題,也是這塊淨土的呼吸起伏。但是要在花東縱谷上開鑿鐵路,並不簡單,因為花東縱谷平原本是經過溪流刷而成的氾濫河灘,這良田沃土是由一個又一個河谷的沖積扇所形成,淤積有高有低,於是開路也得上上下下。縱谷結構鬆散的砂礫地形,比起一般平原地形,在此建造鐵路的難度要高出許多。理論上縱谷應當全然平坦,但是實際上開路遇到山頭還是得打通山洞。也因為早期花東線為窄軌鐵路,所以行進速度也非常慢,和現在電氣柴油火車市無法相比。瑞穗和玉里的交界處,恰好在縱谷中間,這裡的地勢忽然隆起,是以鶴岡茶和掃叭石柱著名的的舞鶴台地。高起的台地,如同縱谷之歌的變奏,點綴了整段樂章。縱谷公路在台地南北兩邊,都以連續彎道爬山,鐵路則只能以隧道穿過。在這個看似平坦的、花東縱谷平原上開鑿鐵路、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初期台東線鐵路雖然叫做台東線,但是並沒有真正通達台東,第一期工程從花蓮港到玉里,總長八十八點四公里,歷經八年才完成,和興建二百多公里長的西部縱貫鐵路花費的時間差不多。花東線鐵路遇到的瓶頸是地質的困難,縱谷地形兩邊是山,縱谷的土質是砂質土,導致挖掘隧道時,土質很軟容易崩塌。




縱谷看似平坦,鐵路遇到這突如其來高起的舞鶴台地,仍然必須開鑿隧道,讓鐵路工程吃足苦頭。「掃叭隧道」,當年位於花東線鐵路的舞鶴站至三民之間,大正三年動工,以人工進行地層開挖。「掃叭」是阿美族語,意「桌面」或「平台」。據傳,古時阿美族人見舞鶴台地像桌面平坦,稱之為「掃叭」,日治時代建花東線輕便鐵路穿越舞鶴台地,也因此命名為「掃叭隧道」,也是台灣鐵路隧道中,最早以原住民語命名的隧道,全紅磚式建築令人印象深刻。




沖積平原上的鬆軟土質,讓鐵路興建及在路基的穩固上都困難重重,造成工程進度嚴重落後。這個現在已經廢棄的磚砌「掃叭隧道」,是當時台東線上唯一的隧道,開鑿之時深受軟土層還有大量湧水所苦。隧道土質很軟,挖了之後,做了一陣子又崩塌,天氣不好又崩塌,做那個隧道花了很長的時間,日本人在做「掃叭隧道」時,有一次下大雨,還造成三十多人被埋在裡面喪命。因工程難度高,進度延宕,由於地下水豐富,施工期間多次崩塌,犧牲多名工人,迄今北端出口還能見到殉職日人墓碑。大正七年 10 月 18 日才完工,全長共 1166 公尺,於台東線全通時一併啟用。




不同一般日據時代興建的紅磚隧道,「掃叭隧道」最特別處,在於隧道口兩端分別有先後任的日本總督題字紀念,舞鶴掃叭隧道興建於日本總督佐久間佐馬太任內,完成於安東貞美總督任內,二人分別在北端、南端出口題上「無窮」、「宏達」以資紀念,也成為台灣鐵道迷最愛,見證東部鐵路發展史。可惜隧道南端出口早已崩壞,僅剩北端出口保留完整。「掃叭隧道」兩端的引道坡度超過 20/1000,列車要爬上這個坡度,必須在遠方就加速,不利列車行駛。而且「掃叭隧道」不但開鑿不易,就連保養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掃叭隧道經過多年的使用,已經出現嚴重滲水,襯砌遭高壓湧水擠裂,嚴重影響行車安全,再加上隧道南北兩端路線坡度都有千分之二十五,種種不利因素,所以迫使台鐵決定花東鐵路在進行拓寬工程時,在「掃叭隧道」附近開挖新自強一號與自強二號隧道,以取代「掃叭隧道」。




有趣的是進行花東鐵路拓寬工程時,居然又碰上日本人開挖掃叭隧道時的「老問題」。工程期間台鐵沒有料想到,舞鶴台地的地質盡是一些腐敗物質堆積而成,當年日人開挖時的問題又再度浮現。最後榮工處引進新奧工法才得以解決,但自強隧道未能在原訂的 71 年 6 月 27 日準時通車,只好將「掃叭隧道」鐵路拓寬,才得以暫行通車。原訂通車的計畫,不得不延至民國七十四年自強隧道貫通,爾後鐵路局於民國
75 年 12 月 28 日切換完成,掃叭隧道才功成身退,從此沉寂在舞鶴台地山林之中。自強隧道大概有三公里長,和以前的「掃叭隧道」相比,不僅不會漏水,也不會有爛泥巴,坡度也沒有「掃叭隧道」這麼陡。




在瑞穗鄉公所的整理下,東部唯一日據時代的紅磚隧道「掃叭隧道」重見天日,北、南端出口分別由2位日本總督,佐久間佐馬太、安東貞美題字「無窮」、「宏達」,成為台灣鐵道迷最愛鐵路遺跡之一。掃叭隧道位於台東線舞鶴三民之間,隸屬台灣鐵路管理局。大正3年(1914年6月15日動工,以徒手開鑿方式進行地層開挖,歷經地質自然災害的問題,拖延工程進度十分嚴重,又以地質問題影響最大,上部為黏土,至下部已成泥土,延至大正5年(1916年10月18日完工,全長共1,166.33公尺,於台東線全通時一併啟用,原行駛窄軌762mm火車。因隧道兩端的引道坡度超過千分之20,不利列車行駛,且隧道老舊有漏水的問題無法解決。在台東線拓寬的同時,決定新建自強一號與自強二號隧道取代。原訂1982年6月底前要完工,但因新建隧道工程延誤,當時利用本隧道進行降道工程並設1,067mm的鐵道供列車暫用,直至1984年12月28日才切換完成,本隧道便廢棄至今。本隧道的南北兩口均有題字,北口為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所題「無窮」、南口為安東貞美總督所題「宏達」。






















































掃叭石柱是相鄰的兩根巨大石柱,高度分別為5.75公尺及3.99公尺。這兩根石柱位於瑞穗鄉舞鶴台地北側山坡上,面向紅葉溪谷,視野十分遼闊。 「掃叭」是阿美族話「木板」的意思,根據阿美族人的傳說,大約數百年前,有一群阿美族人來到舞鶴台地開墾,突然遇到暴風雨來襲,於是趕緊撿起附近的木板來遮雨,後來就將此地命名為「掃叭」。

由於舞鶴地區為阿美族原住民的傳統居住地區,因此在阿美族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跟掃叭石柱有關的故事。有一個故事是說:阿美族人在蓋房子時,必須圍繞著基地一起唱祖先留下的祈禱詞,如果有人唱錯,就會被大風颳走,所有的東西都會變成石頭,而掃叭石柱就是兩位唱錯祈禱詞的族人變成的。另一個故事則是:過去曾有一位阿美族的頭目,他的妻子產下一黑一白的雙胞胎孩子,被族人視為不祥的徵兆。為了部落的安全,頭目將這兩個孩子綁在門前木柱上,然後舉村遷移。後來這兩個孩子化身為石柱,永遠佇立在部落門前。

事實上,依據考古學者根據附近出土的文物來研判,掃叭石柱應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遺跡,距今約有3千年之久,也是台灣唯一的史前巨石文明遺跡,因此,內政部已將掃叭石柱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不過,這兩根重達數噸的石柱究竟從何而來?是什麼人、用什麼樣的方式將它運送到這裡,然後樹立起來?這些問題至今仍然是個令人猜不透的謎,也為掃叭石柱帶來不少神祕的色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