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百年歷史的花東線鐵路,曾是東部地區的交通命脈,而花蓮火車站則是位居樞紐,但物換星移,隨著火車站的遷移,昔日的繁華終歸平靜。火車站雖然遷走了,卻抹不掉輝煌的歷史和大家的記憶,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將該處設定為鐵道文化園區,希望能透過這些老設施的活化,使此處成為花蓮的觀光旅遊中心。鐵道文化園區共七處,分別為鐵道文化館(鐵道部花蓮出張所)、舊工務段與警務段園區、舊處長宿舍及其宿舍群、石藝大街(舊鐵道醫院)、洄瀾之心(舊火車站機工房)、蒸汽火車水塔以及鐵道遊廊商圈。



1908年,日本國會核准興建花東線鐵路,臺灣總督府開始在花蓮北濱一帶著手設立花東線鐵路的營運中心,各種鐵路設施便依序完工。由於當時花東線並未與西部鐵路串連,因此更額外設置了出張所、警務段、工務段等機構,宛如一個小型鐵路局。周圍地區也因此發展成為東部最繁華的地段。直到
1988年,花蓮火車站遷站後,舊站區叱吒一時的輝煌年代才告一段落。長期以來花蓮對外交通不便,因此火車是許多花蓮子弟年輕時,出外打拼的共同回憶。火車站雖然遷走了,但一些舊機關設施仍孤寂地挺立著。在文史工作者及當地居民的奔走下,眾多建築及設施陸續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由於具備相同的歷史背景及地理的群聚性,因此縣府文化局設為鐵路文化園區。重建工程串聯了舊火車站、日式辦公廳、廢棄宿舍、鐵路醫院、石藝大街等舊遺跡,完整保存「共構」的鐵道文化園區,就規模而言,整個園區的中心建築是鐵道文化館(舊花蓮出張所),這棟木造建築建於
1932年,為四合院形制的官舍廳。主建築前有片綠地園區,防空洞、高聳蒼勁的老樹散發濃濃的歷史味。




主建築入口透過眾多復古意味濃厚的車站設施,讓人有車站入口的感覺。建築右側的空間則展示著花蓮的歷史老照片。而左側的站長室空間除了展示眾多鐵路文物外,還開放給民眾穿站長制服拍照,趣味性十足。務段與警務段園區則是由六個不同使用性質的建築組成,中間是個小型日式庭園。工務段建築有遊客中心的性質,擺設照片、座椅及相關介紹。警務段建築如同日本武道館,需要脫鞋方能入內,主要展示文物及介紹東部鐵道的歷史。一旁的拘留所則保留牢房原貌,打鐵工房仍存留工作設施,是最好的歷史教材。而鐵道出張所的整修再利用。使周邊居民開始編織過去繁榮的願景。這片目前台灣窄軌鐵道基地遺址最為完整的地區,以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為基地精神中心,擴及附近的蒸汽火車加水塔、舊工務段、舊警務段、舊機廠庫房、舊鐵路醫院、處長宿舍及員工宿舍群等日式廳舍重新規劃整修。未來如能重築自蒸汽加水塔沿著舊港口線的窄軌鐵路,搭配鐵路局已修復完成之 LDK59蒸汽火車、 LDR2204等光華號小叮噹火車,重新在太平洋左岸復駛,可接駁參與海上賞鯨的遊客,將遊客由花蓮港接送到舊市區參觀鐵道文化園區,體驗東台灣文明開發之根源文化,遊客進入花蓮的視野將與眾不同,這短短
4公里的窄軌蒸汽鐵道路線,依著世界最大的美麗太平洋海岸,鳴著悠揚的汽笛,揚起記憶中的蒸汽鐵道。




北迴鐵路通車後,花蓮火車站自原址拆遷至現今的花蓮新站,舊火車站的繁華也因此沒落荒蕪,漸漸被人們淡忘。花蓮市公所為再造奇蹟,特別統合石材、觀光、宗教這些替花蓮帶來觀光的重要因素,打造亞洲最大的「蓮花團圓石來運轉」噴泉廣場。這座噴水池廣場整體設計理念是以中國人注重團圓的意義為出發點,於噴水池中央設計放置了一顆巨大的團圓球;另外,利用水的推動,讓它不停的轉動,有生生不息的含意,且水就是代表財,因此又有著財源滾滾來的特殊意義。此外,花蓮的縣花是蓮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花蓮又有著台灣最後一片淨土的美名,因此未來巨大團圓球下方將安裝一座蓮花座,代表花蓮這塊土地有著像蓮花般純淨無邪又不失莊嚴的氣勢。在周邊及整體美化方面,蓮花座噴泉台外圍以同心圓的方式擴展出第二個噴泉圓環區,周邊用色彩豐富的四色步道磚鋪設出人行步道區,再配上用歐式花台所種植的植物,並擺放幾張提供遊客或當地民眾休息的特色石椅。尤其夜間水波配合燈光投射下所產生的豐富光影變化,噴泉展現出柔美華麗的一面,更是讓人流連忘返。位於重慶市場與石來運轉之間的舊鐵路醫院,現已打造為「石藝大街」,展售各種石藝商品。花蓮石藝大街是由「花蓮縣手工藝協會」所設立,旁邊的石藝文化館展出珍貴的玫瑰石、豐田玉、藍寶石、台灣貓眼、水晶、玉石及木雕等藝術品,而 40多間商店也販售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礦石和石藝品,讓人目不暇給,許多遊客都會利用夜間前來逛街,購買小飾品或藝品饋贈親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