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個綠色寶島,位處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環境下,到處都是蒼翠的樹林。然而除了氣候嚴苛的高山或受到人為開發的地區,有些地方在自然的情況下,也無法擁有蔥鬱的林木,而是草木不生的惡地。
惡地(
badland)是指地表遭受強烈侵蝕,出現無數深峻相鄰的溝谷,而導致崎嶇難行,且不易作為農業土地利用的地區。惡地的主要特徵:具有非常細緻的水系網路(drainage
network
),短而陡急的坡,狹窄的河間地(interfluves)和童山濯濯草木難生的景觀。 臺灣地區的惡地可依發生的岩層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苗栗三義火炎山的礫岩惡地,另一種則是台南高雄的丘陵區以及台東利吉的泥岩惡地。礫岩惡地與泥岩惡地兩者的組成雖然不同,但共通的特徵就是岩層顆粒間的膠結不良,侵蝕地形顯著。包括了台南左鎮草山、高雄田寮與燕巢,皆有以「月世界」來命名的惡地景觀,也都是著名的觀光景點。現在隨著國道三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的通車,來到臺灣西南部的泥岩分佈區是更加地容易。提到月世界,相信大家腦中浮出的第一個畫面應該是灰土土的尖銳陡峭山脊、山坡上滿佈著一道道的小溝。事實上,除了欣賞如同置身月球的荒涼景觀之外,我們更可藉由草木難生的裸露地面,直接觀察到許多地表地形的作用。




南化泥岩的性質-臺灣的脊樑山脈與西部沿海廣大的平原之間,有著南北延伸帶狀分佈的西部麓山帶。在麓山帶的南段,北起玉井、南至燕巢,也就是官田—新化—關廟—岡山一線以東與玉井—南化—旗山一線以西的範圍之內,分佈總厚度將近5000公尺的泥岩系。地層包含更新世的六雙層以及上新世的古亭坑層,內含主要組成的青灰色泥岩,早期學者稱之為青灰岩,近期則有學者統稱此泥岩系為南化泥岩。 南化泥岩的岩性主要為細粒的泥岩、頁岩、粉砂岩,夾雜部分砂岩層等,因為泥岩所佔的比例最多,仍以泥質岩層(泥岩,mud
rock
)稱之。泥岩的顆粒大小屬於粉砂到黏土之間的細小顆粒(64μm以下),其成岩過程的壓密程度較輕微,因此顆粒間的膠結較弱;又此處地層為海相沈積,鹽分含量高,含有大量之鈉離子,pH值高達9,高價陽離子有形成氫氧及碳酸鹽化合物之可能。乾燥時鹽分是顆粒間的膠結物,但是大雨來臨時,顆粒間的鹽分溶水之後,泥岩物質更容易鬆散,因而產生較嚴重的沖蝕現象。




陡坡的侵蝕地形


(一)雨溝和蝕溝 -接近坡頂稜脊的山坡傾角,約在60度以上;溝谷的平均坡度多在45~50度之間。降雨時,除了雨滴所產生的撞擊與搬運,還有坡面上的地面流的沖刷及搬運。在如此陡峭的坡面上,無法入滲的漫地流逐漸將表面的泥質融化,刻出細密的雨溝。漫地流逐漸匯聚成地面逕流,沿著雨溝流動,在坡面上侵蝕出小溝谷。而流水加上所含的泥質,更具侵蝕力,進一步侵蝕出更深的、人無法跨越的大蝕溝。這些溝谷的橫切面呈狹窄的V字型,是泥岩惡地常見的特徵。




(二)潛洞與天然橋 -在泥岩邊坡的溝谷中,常會堆積上方或稜脊沖蝕下來的物質。這些堆積物較原邊坡物質鬆軟,在下一次降雨時,有時候會在堆積物的中間形成管狀流動,如隧道一般,然後在下方沖出一個洞口。有些地方一條溝谷就有七、八個潛洞。隧道上方的物質如果崩塌,潛洞就消失了。如果兩個洞口之間相距不遠,隧道上方物質如同拱橋一般,稱之為天然橋。




(三)土指 -土指是一種細小的指狀突起,通常頂上有一顆石粒覆蓋。雨滴打擊地面時,石粒保護了下方的泥土,周圍沒有保護的泥土則受到侵蝕,最後遺留下指狀突起。通常發育在溝谷出口較鬆軟的堆積物上。




(四)河岸邊坡的河岸侵蝕 -除了因降雨帶來的侵蝕之外,通過泥岩地區的河流也會產生侵蝕。流經此區的主要河川,由北而南依序為急水溪支流龜重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阿公店溪。比較容易觀察的例子為二仁溪中游的曲流河段,基蝕坡(凹坡)一側通常是較為高陡的邊坡,這裡有明顯的河岸侵蝕。河岸邊坡的坡腳物質受到流水侵蝕搬運之後,底部形成內凹的形狀。凹部上方物質則因重力作用產生坍塌,會堆積在坡腳,而後又被流水帶走。這樣的過程如果重複發生,邊坡就會產生後退的現象。










烏山頂泥火山位於高雄縣燕巢鄉深水村烏山巷山上,佔地近五公頃,由三座錐狀噴泥丘構成,其中一座已成休眠狀態,兩座尚在活動中,火山噴流口能間歇性地噴出泥漿,自然景觀相當獨特。因具有學術研究及教育價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正式公告為自然保留區,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規範,不再提供觀光遊憩,禁止一般民眾任意進入,不過,如基於教育、研究目的,需要進到自然保留區者,可向管理機關申請,經核准後,才能進入。泥火山乃因泥漿與氣體同時噴出地面後,泥漿堆積而成,外形為錐狀小丘或盆穴狀,丘的尖端常有凹穴,並且間斷地噴出泥漿與氣體,這些氣體常可點燃或自行燃燒。通常,泥火山出現的地方,常有幾個特徵,一是有泥岩層的分佈,供應泥火山噴發泥漿的來源;二是有天然氣的外湧;三是具有斷層等通路,允許氣體與泥漿的湧出。本省泥火山出現之主要地區,分佈在台南、高雄、屏東、台南、花蓮等縣境內泥岩(青灰岩)分佈地區,尤其以斜背構造及斷層存在的環境最普遍。背斜是岩層向上隆起的一種地質構造,由於岩層向上穹,造成聚集氣體的環境,外形有如一倒扣著的碗。背斜構造的頂端,是受到張力的地方,容易發生裂隙,於是,天然氣沿著裂隙逐漸外洩。由於泥岩顆粒細小,透水性很低,所以,泥漿與氣體逐漸聚合後的壓力,必須累積到某一種程度後,才能衝出地面,很像噴發的樣子。地方人士稱它們「冒冒子」。也因為必須累積氣壓的緣故,泥火山的噴發,是間歇性的噴湧。

如果泥火山噴發泥漿的稠度不同,造成的泥火山之外形,也會各不相同,共有五個種類:

一、泥漿稠性大,形成尖銳錐形丘,其邊坡陡峭,大於二十度者,叫做「噴泥錐」;

二、緩丘狀,邊坡在五度至二十度之間的盾狀丘,稱為「噴泥盾」;

三、噴泥口徑特別大,好像裝滿水的臉盆者,是為「噴泥盆」;

四、噴泥口徑達數公尺,噴泥稠度極稀,外形彷若池塘般者,叫為「噴泥池」;

五、噴泥口徑僅數公分,有如一般洞穴者,稱為「噴泥洞」。



在高雄縣燕巢鄉、田寮鄉一帶,是所謂的「旗山斷層活動區」,經常出現泥火山,尤其泥火山成群出現,像一群小山丘,並規則地呈東北方向排列。活動噴泥口間歇性地噴出泥漿,前後二次噴漿的時間,在幾分鐘或數秒鐘之間。噴泥口泥漿堆成的小丘,上半部坡度較急,下半部較緩,噴出之堆積物,大多是均質且細粒的物質。泥流堆積在集中的降雨沖蝕後,則形成破碎的淺溝、鋸齒狀的小山脊、V形谷等惡地小地形。烏山頂泥火山的噴泥錐,是全省規模最大、原始風貌保存最完整的泥火山,最具有學術研究、教學價值。距離旗楠公路很近,約三十分鐘徒步路程,交通堪稱方便,惟進入之前,需先向高雄縣政府農業局提出申請,核准後方得進入。




燕巢鄉金山村的新養女湖的地型屬泥火山型中的噴泥塘是一個標準的噴泥盆,湖形略呈圓形,真徑約4-6公尺噴出物稀如黑水,所以無法凝結成丘,就形成一個水池狀分布,夾帶隆隆噴發聲,老遠就聽的到,傳說是很久以前,養女湖附近的農家有個叫阿秀的養女與張姓青年相戀,後來被養母強迫嫁給殘癈的異姓哥哥,但阿秀死也不答應,便與張姓青年雙雙投湖,所以得其名。因為其噴泥的聲音就像熱水滾開的聲音一樣,所以還有一個別名為「滾水湖」。也由於本區臨近雞冠山和惡地形,所以形成一個風景區,在金山國小及各景點有指標和說明方便遊人親近。養女湖登山口的埤底,有一片與月世界一樣的惡地,此地為「太陽谷」,地表面被雨水油蝕成一條一條的溝痕,景色無遜於月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