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大內大部分屬於丘陵地,其中泥岩發達,造成的惡地景觀便成了特色,與高雄縣的燕巢、田寮,或台南縣左鎮鄉的惡地景觀近似。大內的惡地泥岩以疊彩山(又稱赤裸龍)最是勝景,不過要找到這條龍需要一些勇氣。由大內二溪國小對面的產業道路轉入,一路向上開,路幅愈來愈小,愈來愈崎嶇,也愈無人跡,此時不要遲疑,逢叉路繼續轉入較大路面的那條就是,約行2K左右,兩側變成芒果園,便可以發現左邊有一條像是西方神話中的噴火龍的陡峭嶙峋山形,這就是疊彩山。疊彩山因為山形像噴火龍,而泥岩造成岩面侵蝕龜裂,如龍皮一般,故稱赤裸龍,但疊彩山名稱的由來就不得而知,navyblue猜測在傍晚彩霞滿天時,霞光映在灰色而多層次的岩面,攝入相片中會顯現橙紅重疊的色彩,所以叫疊彩山。疊彩山由谷地至山頂的高度雖然只有三、四十公尺左右,不過在近午的當下,面對矗立眼前的龐然巨物,還是覺得氣勢磅礡,而十分震憾。




從南瀛天文台停車場往左約200公尺,經過「烘爐井公園」即來到「挾酒甕」森林步道,「挾酒甕」乃位於五指山的鏡面山與無尾山兩山夾峙的山谷,因形似酒甕而得名,由於環境潮濕,故兩棲類相當多,牠們或在姑婆芋上停歇,或被您驚動飛身跳躍,俯拾皆是大自然之美。無尾山的岩壁上更有1988年才被發現的台灣特有保育類植物-「岩生秋海棠」,入秋後,山壁上開滿此粉紅色小花,嬌嫩動人,繞行無尾山一圈,制高點還可欣賞惡地地形與曾文溪曲流。




岩生秋海棠 (Begonia ravenii Peng & Chen
)在經過濕熱夏季的孕育後,極少數地區的潮濕崖壁上開始綻放出整片的粉紅色花海『岩生秋海棠』,展現出獨特的風華,但岩生秋海棠直到1988年才被台灣的學術界列入 記錄的名單中。岩生秋海棠是所有台灣原生的秋海棠中最令人驚豔的一種;它生長在山壁上,不過山壁上的物質並不豐盛,無法滋長太大的植物體,重力的作用也讓較輕巧的岩生秋海棠不易跌落;儘管個頭小,但招蜂引蝶、傳宗接代的盛事不僅無法精簡,更因環境惡劣,在多子多孫多福壽的考量下,必須用盡一切氣力在過冬前孕育後代,不用浪費的捨棄也符合經濟原則,於是形成岩生秋海棠植物體小、花多而鮮豔、宿根過冬等特性。而子孫遠走高飛的能力,更是代代相傳的保障;雌花細長的花柄,結果後更加的伸長,好讓風兒可以擺盪懸垂的果實,而且岩生秋海棠的果實是台灣唯一擁有3片等長的大翅膀,乘風的翅膀越大就可以飛得
越遠。岩生秋海棠,是中央研究院植物所博士彭鏡毅和學生陳永寬在1998年發表的新品種,是草本植物,具走莖,長柄單葉,花粉紅色、雌雄同株、有翅果。其中走莖、兩枚苞片,果實是台灣唯一擁有3片等長的大翅膀等特性,與其他原生種秋海棠不同。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