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法華寺位於竹溪北岸,為三級古蹟。該寺亦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該寺前身原為明朝末年隨鄭經來臺逸士李茂春的住所,因其無心名位,遂於此栽梅種竹,建園修行念,人稱李菩薩。李茂春與明鄭參軍陳永華為好友,兩人時常在此園交遊,陳永華並為此園題名,贈「夢蝶園碑」給李茂春。1675年李茂春去世後,其僧友將其故居改建為「準提庵」,供奉準提菩薩。進入清朝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知府蔣毓英集資在此建佛寺,供奉如來佛,並將寺名改為法華寺。而康熙四十七年(1798年)時,鳳山知縣宋永清率眾捐款修寺,建三進寺舍,前殿供奉火神祝融南極大帝),又稱火神廟;中殿供奉觀音菩薩,後殿供奉準提菩薩,並在後院另設禪房,種竹木花果,而除此之外還有建鐘樓與鼓樓。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八月,該寺住持照明方丈募款鑄鐘,將之懸於鐘樓上,而此鐘今仍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南臺灣發生大地震,法華寺因而損毀,住持碧天(重修碑文記為伯夫)等人集資加以重修,並再塑彌勒佛四大天王像於前殿(天王殿),至乾隆八年(1743年)完工。之後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時,臺灣知府蔣允焄重修該寺,重建火神廟於寺右,隔年又在寺前新鑿半月池「南湖」,為端陽競舟的地方,而在湖畔又建有南湖書院與半月樓,是當時文人雅集的所在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時,臺灣知府楊廷理又建關帝廟於寺左。光緒初年,臺灣道夏獻綸又予以整修,並寫「夢蝶遺蹤」匾,然而此後該寺漸趨荒廢。


到了日治時期的大正三年(1914年),應地方士紳之請,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開山祖善慧上人前來擔任該寺住持,且在地方士紳上官薇、石膜記、葉永聲及臺南三郊組合的許藏春、石學文、蘇有志等人的贊助下,對該寺進行全面整修。三年後因善慧上人忙於臺北創辦「臺灣佛教中學林」(今臺北市私立泰北高中前身,遂派其師弟善性、善昌二法師先後擔任該寺監寺,並在其後重修後殿、增建女客堂、齋堂與廚寮。大正八年(1919年),臺南詩社南社社長趙雲石連橫將詩社遷於該寺中,一時有眾多文人齊聚於此。昭和十七年(1942年)左右該寺又予以整修,而此時適逢日人闢建臺南機場,拆毀李茂春之墓,遂將其遺骨收於寺塔內。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華寺殿宇多半焚毀。民國四十年代起由住持善昌發起重修,於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完工。雖然此寺大部分的建築重建後為仿木結構,但因其歷史意義和整體規制上依循傳統,遂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三級古蹟。法華寺座北朝南,共五條軸線。主體第一進為天王殿,中央前面供奉彌勒佛,後方供奉韋馱,兩側則為四大天王;其第二進為大雄寶殿,供奉三寶佛,兩側又各有五尊菩薩;第三進為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寺左由山門、內庭、關帝殿及舊齋堂組成,於關帝殿中供奉文衡大帝,且陪祀馬使爺,而再往東則是山門與靈骨塔,庭中有數塊碑記,「夢蝶園記」亦安放於此。寺右由山門、供奉南極大帝的南極殿與聚賢堂組成,在南極殿與聚賢堂間還有延壽橋相連,而再向西去,則有功德堂與祖堂,其中功德堂為木構造,為該寺中最古老的部分。在該寺之中有多處壁畫如「莊周夢蝶」、「達摩面壁」和「虎溪三笑」等,乃府城名師潘麗水之作。


端午節龍舟競渡的起源,相傳是屈原投汨羅江以後,楚國人為了拯救他,駕著船一直追到了洞庭湖,都找不到他的身影。這時候船的人見到湖面上,有龍在湖上飛騰前進,速度十分驚人,因此搜索的人就把船仿造成龍型,船頭刻成龍頭,船尾刻成龍尾形狀,船體畫上龍鱗,就成為船。古時候,划船競渡不只是端午節才有的活動。隋、唐時期,競渡活動是在春天舉行的;到了宋代,還有三月上已日看龍舟表演的記載。而更早以前,競渡還有祈福求雨的作用,也是軍隊對水戰演習的重要課目。過去大陸交通的景況,用「南船北馬」來形容,南方人善於駕船,競渡活動應該是很普遍的,而不限於端午節才有。台灣最早的龍舟競賽,據說是在清乾隆二十九年,也就是西元一七六四年,由當時的台灣知府蔣元君,在台南法華寺的半月池中,所舉辦的一次女子划船比賽。從此以後,就有人在海口水淺處,插上布條當目標,由漁民駕著舢舨漁船爭相奪取,勝利的人就敲鑼喝采,當地人就稱為「鬥龍舟」。這樣的習俗就沿襲了下來一直到今天沒有間斷。

潘麗水出生在臺南(1914-1995),父親潘春源(1891-1972)春源翁晚年自題自畫像,寫道:「末有功名志,偏多翰墨緣;其餘真面目,敢望子孫賢。」 儘管在父親的一再阻止之下,年少的麗水仍然暗地裡學習描形彩繪之事。 一日,他貼在臥室門板的畫稿被父親發現,畫稿流利的線條與生動的造型,深深地震驚了父親。父親嚴肅的告訴他:如果專心學商,將來必可保生活之無慮,如果走上繪畫之途,恐怕只有三餐不繼的份了。潘麗水卻也堅定的向父親表示:「我喜歡畫畫,那怕生活的窮不窮與苦不苦!」春源翁為麗水的堅定心志所感,乃改變心意,此後逐步指導他進入繪畫之天地。

1929年,潘麗水十六歲,自公學校畢業已有一段時間,就府城習俗言,已是成人,春源翁乃正式教他繪畫,並為取「雲山」字號。麗水初習人物肖像畫,此乃自寫生觀念出發的一種畫法,與傳統國畫之臨摹畫稿有所不同。 以麗水對繪事的天賦,兩年後的1931年,即以【畫具】一作,和父親雙雙入選第五屆「台展」。

1934年,潘麗水年滿二十歲,正式出師。但此時,受到日本皇民化政策的影響,使得廟畫工作幾乎中斷。潘氏父子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 1937年,潘氏娶妻府城曾氏;同年長女清美出生。家計逐漸沉重,廟畫工作又相當有限,潘麗水不得以,乃在1940年轉行,先後到赤崁戲院、延平戲院,為人繪製電影廣告。 此後至1950年,潘麗水又生了二女三子,分別是1941年次女淑美、1943年長子岳雄、1945年參女素美、1948年次子岳英、1950年參子岳崇。在從事戲院廣告其間,潘麗水持續為人繪製家庭崇拜與裝飾用的佛道神像畫及民俗畫,同時也並未中斷一些偶爾前來邀約的廟畫工程。1945年年初,盟軍轟炸臺南,潘家被迫疏離到臺南縣安定鄉的蘇家。在那裡,所有的繪畫工作完全停頓。這是潘麗水一生最辛苦、黑暗的時期,1945年八月,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十月,台灣正式光復,漢人社會傳統信仰也逐漸復甦,廟畫工程重新有了增加的趨勢。這段時期,潘麗水仍維持著戲院廣告畫與廟畫工作同時進行的生活型態。許多時候,也為公家單位繪製一些激發民心的「海報」,今日我們仍可看到當年留存下來的「民族英雄」畫作照片。這些經驗,事實上對潘麗水從事廟畫工程中的「化色」功夫。

1954年,由於台灣社會廟宇與興修風氣已完全復甦,潘麗水乃正式結束戲院工作,全心回到廟畫崗位。此後,先後完成了幾個重要的工作,如:臺南武英殿(1967、1970)、麻豆代天府(1966)、高雄三鳳宮(1968)、安平文朱殿(1969)、臺南北極殿(1970),以及臺北保全宮(1973-74)、臺南清水寺(1974)等等。1960年之前的麗水廟畫工程,多少有春源翁的指導與參與。1960年之後,春源翁已呈退休狀態,將其繪畫的熱愛,轉回純粹水墨的創作,在1960年至1963年年間,完成了大批水墨山水。1964年臺南市國畫研究會成立,春源翁受聘為顧問,年年參展。1966年,出品【舉杯邀明月】後,即因白內障眼疾,被迫封筆,該作成為春源翁的最後之作。1972年,因病辭世,享年八十二歲。

1976年,麗水長子岳雄出師,接續父親的工作。 因此,從1960年到1976年間,潘麗水所完成的作品,應是最具個人風格的代表性,儘管這段期間,仍有許多學徒先後從學,包括:年齡較長的薛明勳、蔡龍進,和年齡較輕的王妙舜,以及長子岳雄等人,但大部分的打稿、開面、種鬚、勾線等工作,仍由潘麗水親手完成。 潘麗水遂成為府城廟畫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1976年,長期跟隨學習、協助的長子岳雄,已具獨當一面的能力,在潘麗水指導下,完成臺南法華寺門神。時潘麗水已是六十餘歲老人,與夫人在兒子完成畫作後,雙雙前往欣賞,並留影紀念,洋溢著愛子情深及畫藝傳承之深意。 自1964年臺南市國畫研究會成立來,每年舉辦「國風畫展」,潘父春源任該會顧問,弟潘瀛洲也每年固定出品。潘麗水雖因全力投入廟畫工程,工作壓力頗大,但在父親及弟弟催促下,亦利用工作之餘,陸續創作一些水墨作品,出品參展。 目前珍藏在潘岳雄家中一本【八仙與十八羅漢】冊頁,是潘麗水在廟畫之餘從事創作畫的代表力作。 1985年,潘麗水在完成臺南保全宮門神工作後,因身體不佳,乃處於半退休狀態。此前,尤其是1976年長子岳雄獨當一面之後,許多廟畫作品,事實上均是父子合作的成果。 1985年以後,潘麗水每年除參展「國風畫展」外,亦應邀出品臺南市美術家聯展。

潘麗水在家排行長子,下有四弟三妹潘氏一家和樂,不負春源翁當年「敢望子孫賢」的期望。 1993年,教育部全國民族藝術薪傳獎,鑑於潘麗水對民間廟畫的傳承,作品遍及全島,特將「民間彩繪」類薪傳獎頒贈給他,以表彰其供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