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的頭骨)

 

浸水營古道橫跨屏東、台東,登山遊客可租車由屏東新開進到登山口,再健行到台東大武加羅板吊橋,全程16公里,走完近8小時,一路屬緩下坡,走起來不算吃力,可走到台東大武再搭火車回屏東。 該古道早年為南部原住民往來屏東、台東越嶺古道,從清代就設置營盤址,日治時代為開山撫番事、交通需求而設。光復後,古道荒蕪,近年經學者、登山團體及林務局努力,才恢復通行。 浸水營因終日雲霧繚繞,故稱「浸水」營,有台灣最豐富蕨類資源,鄰近大武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沿途可見鳥類、昆蟲及野生動物;但這裡濕度高,須防螞蝗侵襲。

 

 


 



 


 

螞蝗, 浸水營年雨量高達5200公釐,是南台灣第二大降雨區,在這高溼度的環境裡,正好適合一些喜愛溫暖潮濕的螞蝗,長年生存在這裡,這種看似微小的環節動物,極像是那很有耐心的獵人一樣,騺伏等待那古道上久久才出現一次的人跡,等待著獵物送上門。螞蝗超怕鹽巴,去浸水營記得要帶鹽巴喔

 


 


 

 


 

 

浸水營古道探險,看到很多穿山甲的洞穴,可是都沒看到廬山真面目穿山甲其實是動物界的鐵人,不但瞬間爆發力很強,會鑽洞,會爬樹,還會游泳。台東林區管理處黃群策課長說,從研究調查發現,穿山甲挖洞的模式有很多的類型,比較淺的洞穴很可能只是單純的覓食洞穴,居住的洞穴則比較深,出洞的時間與在洞穴外的時間也出現不規則的情形,最晚出洞外活動的紀錄可遲至凌晨三點多,所以追蹤時必須整夜等待,以確定穿山甲有無出洞

 


 

穿山甲是外形最奇特的哺乳類之一,體細長,頭呈圓錐狀,吻端尖,口不長牙齒,舌頭為長蠕蟲狀。除鼻部、腹面及四肢內側外,全身被有角質厚鱗,呈覆瓦狀排列,各鱗尖端呈三角形,尾部上下各有鱗三列,左右各一列,共為八列。背中央之鱗列由軀幹部直達尾端成一直線;吻端裸出呈黑色,眼小為虹彩黑色,腹面淡紅色,有黑褐色之粗毛散生。

個性怯懦,行動遲緩的穿山甲,步行時,頭微微向下,背部彎曲,尾部稍離地面。晝伏夜出,通常穿穴蟄居,洞穴呈斜位,穴口直徑約2030公分,深可達2.43.6公尺。以蟻類或地面昆蟲為食,取食螞蟻時,以前爪抓破蟻巢,當螞蟻向四處散亂時,即伸出長舌敏捷的吞食,通常來回舔食每分鐘可達八十次。因取食地面或地下昆蟲,常在地面留下挖掘之痕跡。穿山甲在四至五月交配,十二月或一月生產,胎數為一隻。哺乳方式為母獸橫臥,用前肢及尾抱住幼獸。穿山甲善於爬樹,有時以前爪鉤住樹幹,以螺旋方式攀樹。遇敵害時,將頭部向腹部彎曲成球形;若在洞口抓住其尾部,牠會張開身上的鱗片,撐於洞內,故拖出時甚為困難。牠的嗅覺甚為敏銳,而視覺與聽覺則較為遲頓。

實際上,穿山甲在分類上,屬鱗甲目,鯪鯉科(穿山甲科)1 7 種。一般而言,哺乳動物學的學者都同意全世界只有 7 種型態差異明顯的穿山甲,其中 4 種分布在非洲:大陸長尾穿山甲,大穿山甲,白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3 種分布在亞洲南部,亞洲的穿山甲,包括中國穿山甲、印度穿山甲、爪哇穿山甲。皆生活在森林和草原,分別為樹棲性或地棲性,以捕食螞蟻和白蟻為主食。中國穿山甲的分布較廣泛,就地理分布進而分為台灣穿山甲、華南穿山甲、海南穿山甲等三個亞種。




 

 

 

(picture from Taipei zoo)

 

 

台灣穿山甲-棲息地分布從山麓到二千公尺高山,中低海拔分布尤多,常棲息在曾遭干擾過的森林或開墾地附近之雜木林,原始闊葉林也有分布,尤愛好較乾旱地區,海拔分布500公尺上下的高度是最常出現的高度。丘陵地的快速高度開發,已經直接對穿山甲的族群量構成極大的威脅。但遲至今日,穿山甲的人工圈養與醫療救傷技術仍舊面臨許多的問題極待克服。是以,人工圈養下的穿山甲個體仍寥寥可數。此外,穿山甲的鱗甲長久以來一直是傳統中藥的重要成分,穿山甲肉的功效:滋陰、清熱解毒。主治:久病體虛、瘰癘。因此,穿山甲的肉在傳統醫學與民俗醫學中被視為常用的補藥。也因為如此,穿山甲的族群長期以來,面臨嚴重的獵捕壓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