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營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一環。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神明結構,其創作模式一以傳統帝王的君權政體為範本,自有一套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神政體系。玉皇大帝是掌理宇宙三界的最高統治者,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武職官系又分為「情治系統」和「軍事系統」兩支,前者如城隍組織,掌管三度空間的秩序維護,後者則包括天兵(36天罡或軍將)、地兵(72地煞)和五營神兵,專責擔負陰陽兩界的作戰防禦。如果說合稱為「神軍」的天兵、地兵是中央軍的話,那麼五營神兵就是地方的防衛部隊了。


這套五營神兵的信仰,最遲在漢晉以前即已形成,並出現於文獻中:從有社開始,就逐漸有「五營」的概念,文獻中較早提到的是在漢晉之間的道經,這只是下限,因為「五營」的觀念一定是流傳很久之後才被記錄到書中的,因此可能在漢朝或更早就已形成。台灣因係移民社會,信仰沿襲原鄉中國,自是承襲這套五營信仰於生活中;不過,後來也因地制宜,逐漸在地化,形成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元素,尤以和王爺信仰與聚落的結合,更突顯台灣五營信仰的本土化。




所謂「五營」,即以庄頭或庄廟為中心,依五行方位而設的「兵營」,分別是:


東營,東方,青旗,九夷軍,9千9萬兵。


南營,南方,紅旗,八蠻軍,8千8萬兵。


西營,西方,白旗,六戎軍,6千6萬兵。


北營,北方,黑旗,五狄軍,5千5萬兵。


中營,中央,黃旗,三秦軍,3千3萬兵。


這種用色概念與方位的配置,來自傳統的五行觀念,即:木配東方屬青為春,火配南方屬紅為夏,金配西方屬白為秋,水配北方屬黑為冬,土配中央屬黃,構成循環關係的結構空間,象徵宇宙運轉的秩序系統;其中又受到「中心—四方」觀念與民間禮制的影響,相互結合而形成如此穩固、嚴謹的五營信仰概念。 五營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最不起眼,卻最不能不注意的部份,普遍存在於各地,尤以南台灣、澎湖和金門最為盛行,幾乎有庄頭(自然村落)就有五營設施,可謂庄頭的精神防衛體系。 五營信仰規制嚴謹,長期以來甚少改變,「東南西北中—青紅白黑黃—張蕭劉連李」的五行五色組合,廣為台灣民間崇信和使用,並操作於生活之中。其主要內容,包括內外五營的安設、馬草水的擺放、賞兵(犒軍)之俗的舉行、法師或童乩的調營作法等等,與人們生活關係密切,凡有信仰事務,必與五營信仰發生關聯。



因之,五營信仰至少有3個意涵: 其一,領域性的象徵意涵—五營安設的範圍,就是庄界,就是香境,就是此廟(神)的勢力範圍。 其二,精神性的防衛意涵—五營信仰被認為是厭勝物的一種,有制煞(祭煞)的辟邪功能,可驅魔、除魅,可鎮庄、安宅,安定人心的作用,隱隱浮現於相關儀式中。 其三,頑固性的信仰意涵—在多變的台灣民間信仰範籌中,五營信仰是改變速度最緩慢的一種,對傳統的堅持相當頑固,即使表面有所變,但內涵則一直不動如山。 當然,五營信仰不僅表現在信仰層面而已,它同時反映了人文層面的人神互動、地景藝術等等,細加探索,信仰語言既寬且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