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台灣
姓名:台灣島
性別:男
原籍:中華民國福建省台灣道
年齡:移籍現住址已二十七歲
現住址: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
緯度:東經120~122度,北緯22~25度。
職業:世界和平第ㄧ關的守衛
遺傳:明顯地具有皇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
素質:為上述聖賢後裔,素質強健,天資聰穎。

 

既往症:幼年時(即鄭成功時代),身體頗為強壯,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品行高尚,身手矯健自入清朝,因受政策毒害,身體逐漸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節操低下轉日本帝國後,接受不完整的治療,稍見恢復,唯因慢性中毒達三百年之久,不易獲然而瘉。

 

現症: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枉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卑屈、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沉,了無生氣。

 

主訴:頭痛、眩暈、腹內飢餓感。

 

最初診察患者時,以其頭較身大,理應富於思考力,但以二、三常識問題試加詢問,其回答卻不得要領,可想像患者是個低能兒,頭骨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並不充實聞及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勢,便目暈頭痛。

 

此外,手足碩長發達,這是過度勞動所致。其次診視腹部,發現腹部纖細凹陷,一如已產婦人,腹壁發皺,留有白線。這大概是大正五年歐陸大戰以來,因一時僥倖腹部頓形肥大,但自去夏吹起講和風,腸部即染感冒,又在嚴重的下痢摧殘下,使原本極為擴張的腹壁急劇縮小所引起。

 

診斷: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原因:智識營養不良。
經過:慢性疾病,時日頗長。
預斷:因素質優良,若能施以適當的療法,尚可迅速治療。反之若療法錯誤,遷延  時日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療法:原因療法,即根本治療。

 

處方:
正規學校教育- 最大量
補習教育-最大量
幼稚園-最大量
圖書館-最大量
讀報社-最大量

 

若能調和上述各劑,迅速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
尚有其他特效藥品此處從略。
大正十年(1921)十ㄧ月三十日
主 治 醫 師 蔣 渭 水

 

 

大病文人醫--兩位大夫的故事(by 王德威)

 

身體與國家的隱喻關係,是現代中國國族想像重要的一環。1906年,就讀日本仙台醫校的魯迅(1881—1936)看到一張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東北砍殺中國犯人的幻燈。犯人的罪名是為俄軍做奸細,就在他被砍頭示眾的現場,居然引來大批中國同胞的圍觀。年輕的魯迅震撼了:中國人何以甘為異族驅使,何以如此麻木不仁?他於是作了棄醫從文的決定。

 

1923年,在有名的《吶喊》一書自序中,魯迅回顧他的動機,寫道:「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當然要推文藝。」

蔣渭水 〈臨床講義〉成為現成有關國族命運的寓言--就在魯迅發表《吶喊》自序的同時,跨過臺灣海峽,有兩位醫生也作了相似的抉擇。1915年,24歲的年輕醫生蔣渭水(1891—1931)正式在家鄉宜蘭醫院開始執業。蔣渭水出身社會底層,因緣際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習醫,這在當時的臺灣社會,是相當難得的機遇。

 

但他顯然不以習醫、行醫為唯一的志業。在校時期,他就因為不滿袁世凱稱帝,與同學翁俊明、杜聰明等?釀以有毒細菌暗殺袁。1921年的蔣渭水已移居臺北開業,重燃政治激情。他創立了臺灣文化協會,與林獻堂等共同推行臺灣民主運動。他描述創辦文化協會的動機:「臺灣人現時有病了。……我診斷的結果,臺灣人所患的病,是智識的營養不良症,除非服下智識的營養品,是萬萬不能治癒的,文化運動是對這並唯一的原因療法,文化協會,就是專門講究並施行原因療法的機關。」

 

同年,蔣渭水發表了〈臨床講義——關於名為臺灣的病人〉,以擬人方式,敘述臺灣所患的諸般病症,以及所需的治療:教育、文化、啟蒙。蔣寫作的初衷當然不在文字而已,但因?有了別出心裁的虛擬?述,〈臨床講義〉成?現成的有關國族命運的寓言。疾病與醫療,頹敗與批判,壓迫與抗爭;臺灣的現代性論述是以身體缺陷的修辭為起點,開出主體建構的欲望。

但〈臨床講義〉是以日文寫成的,並在日本檢查者的刪定監督下刊出。甚至蔣渭水原所使用的文字——日語,也應是他心中臺灣的病原之一。換句話說,〈臨床講義〉既是對病的命名、診斷,本身卻不可免的顯露了病的徵兆。殖民書寫的可能與不可能,由此可見一斑。

文化協會成立時,日本統治臺灣已超過25年了,而中國的政治、文化也發生了大變化。蔣渭水一輩的台籍菁英一方面仍然不能忘情故國,另一方面對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自決風潮也心嚮往之。他們所從事的抗爭活動兼含民族及民主主義的訴求,是殖民時期臺灣史最動人的一頁。自1921年後,蔣渭水將主要精力投注在政治活動上。他組織新臺灣聯盟,赴日請願,經營《臺灣民報》,因為治警事件入獄,並在1927年組織臺灣民眾黨。他仿佛要以無限的烏托邦激情來對抗充滿限制的殖民環境。但當醫生變?革命家後,蔣渭水必須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代價。1931年他因傷寒猝逝,得年41?。〈臨床講義〉的診斷人畢竟為了臺灣的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賴和 為殖民臺灣的精神史寫下紀錄

1921年當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時,彰化籍醫生賴和(1894—1943)因?蔣渭水的引薦,擔任了協會理事。與蔣渭水相似,賴和也出身庶民社會,也曾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並參與民族主義活動。但醫事與政治之外,賴和顯然對文學創作顯現同樣的熱情。

 

他早年曾接受「書房」教育,打下漢文基礎,日後頗以漢詩見知於世。漢詩也往往成為他自許「漢族的遺民」的標記。「滿腔碧血吾無吝,賦予人間換自由;短鬢漸疏終不悔,南冠對泣總堪羞。」俠情傲骨,果然遙追漢家英雄的本色。

 

然而賴和更大的貢獻在於推動臺灣的新文學。加入文化協會後,他開始練習白話文創作,務求以清晰易懂的語言,作??蒙明志的媒介。賴和有意識的呼應五四風潮;他主持《臺灣民報》編務時,曾大量介紹五四作家作品,魯迅正是其中之一。賴和生平崇拜魯迅,想來他不只分享魯迅藉文藝改變民族精神的抱負,對大師在醫學與文學間的選擇,也有惺惺相惜之感。

 

1926年,賴和開始發表白話短篇小說〈鬥熱鬧〉、〈一桿稱仔〉等,一出手就中規中矩。在以後的十年裏,他將為臺灣社會作出一系列的造像,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升鬥百姓、自命清高的遺老逸民、不能甘於現狀的叛逆青年、村俗無知的順民,不一而足。憑著這些造像,賴和首度為殖民臺灣的精神史寫下紀錄。

 

在〈一桿稱仔〉裏,貧困的秦德參傾其所有,賣菜討生活;他借來一桿新秤,好作公平交易。然而秦碰上個難纏的巡警,他原想要加碼奉送,反而落得個偷斤換兩的罪名。這是一個關於「算計」的故事。秦缺少本錢,一切的營生靠著精打細算——包括對巡警施以小惠。但他的額外投資只換來血本無歸。賴和靜靜的寫著一個社會的不義故事。但小?更指出了在殖民經濟學裏,被殖民者怎麼都是輸家:債從殖民主到來的那天就開始欠下。

 

〈一桿稱仔〉有個耐人尋味的血腥結局。賴和似在暗示,暴力是打破殖民交易不公的唯一出路。有意無意間,賴和呼應了大陸左翼作家的風格。但?看賴和在漢詩中所顯現的俠氣,我們才更理解他抗議精神中的歷史向度。

 

現實生活裏的賴和醫師溫文風趣,仁心仁術;是在他的創作中,一個抑鬱的憂憤的文人志士形象,撲面而來。「我生不幸為楚囚,豈關種族他人優。」賴和的字裏行間總是喟嘆著,而他也的確因?政治原因,兩度下獄。在大變化的可能到來前,一位殖民作家的命運只能若是。

 

1943年初,賴和病逝;他沒有等到日本戰敗的時候。五○年代初,他以抗日志士的身份入祀忠烈祠,七年後卻因「台共匪幹」的罪名被撤出,直到八?年代才又平反。我們今天談論賴和,則多逕稱他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