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的長良部落,想到花蓮,你覺得這個部落會是什麼族呢?阿美族嗎?還是太魯閣族?布農族?其實都不是,長良部落是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的部落(以鳳山八社中的武洛社、搭樓社、阿緱社)!位於台灣西南部的西拉雅族馬卡道群,因為在清朝受到漢人的壓迫而於清道光九年(1829)離開原居地(鳳山八社),抵達台東南部的大武後轉進台東平原,不過台東平原為卑南族的傳統勢力範圍,因此卑南族人並不歡迎西拉雅族人的居住,在西拉雅人的飲用水中丟入糞便,企圖讓西拉雅族人知難而退。清道光十六年(1836)時,西拉雅族人離開台東平原,沿著卑南大溪往北移動至現在的長良。


花東縱谷中,除了屬於阿美族的馬太鞍社(位在光復鄉)、拔子社(位在瑞穗鄉)足夠強大外,兩社南北的縱谷區早期為無人地帶,主因是南、北兩側分別有驍勇善戰的布農族、泰雅族,阿美族其他的小社不敢居住在距離中央山脈太近的地方,而都偏向大河的東側,因此大河西側便成了布農族、泰雅族的獵場。西拉雅族來到長良之後,才發現此處是布農族的獵場,因此每年西拉雅人都會用一些飼養的牲畜,來向布農族交換一年的和平。西拉雅人定居於長良後,稱部落為「大庄」,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加,道光二十二年(1842)時聯合卑南族擊敗了秀姑巒溪東岸的阿美族人,因而越過了秀姑巒溪,到現在的富里鄉東里村建立新的部落,新部落仍稱做大庄,而位於長良的部落則改稱「舊庄」;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布農族人的協助下,帶入了西拉雅大武壟群的三社(新港社、大傑巔社、大武壟社),使得舊庄成為台灣東部西拉雅族的主要大社,而鳳山八社的西拉雅族人已從漢人處習得水稻技術,因此長良一帶也是花東縱谷中最早的水稻區。


「東里」這個地名在台灣地區而言是個毫不足為道的小村落,但「大庄」這個往日的地名卻使許多學者與田野工作者不遠千里到此探查採訪,只為了一尋平埔族群在東部遷徙與文化的足跡。儘管見解不同,歷史學者卻都有一共識,平埔族共有八大族群,其中在大庄地區扮演重要角色的為西拉雅族Siraya,他們原本分布於南部平原地區,其中又可區分為三個亞族¬¬----西拉雅亞族(Siraya)、大滿亞族(Taivoan)與馬卡道亞族(Makattao)。根據文獻之記載,西拉雅族遷徙到大庄地區可分為三個階段。除了西拉雅族人外,整個縱谷區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居民,因此可說是蠻荒一片。日治時期日本人與漢人大量進入台灣東部,其中以宜蘭連碧榕為首(和日本人倉光格合資)的台東振業合資會社為主力,開始在長良進行數百公頃的耕作,主要以稻作、菸草為主,後來也利用樹薯的種植開設澱粉製造所,所到之處阡陌縱橫,且因為移民村採用日本建築型式,街道、水渠等也是方整的棋盤式,因此在昭和十二年(1937)由日本人取名叫做「長良」,沿用至今。今日居住在長良的西拉雅族人已經不多了,剩下的居民大多以後來經過二次移民來到東部的客家族群為主。


長良部落中還有阿美族集會所、土地公廟,彼此間分別代表不同的族群,隨著不同時代的開墾腳步,阿美族、布農族、西拉雅族、閩南人、客家人和日本人都在這邊留下足印,阿美族和布農族的痕跡較少,但彼此間使得花東縱谷形成了無人地帶;西拉雅族進入無人地帶並且展開水稻墾殖;閩南人(連碧榕等)和日本人則扮演進入花東縱谷開墾的主力,包括水稻、菸草和樹薯,然而會到東部來的閩南人通常是受迫於生活壓力,因此本身可能較無學識,就算識字者也認識不多,所以在這邊的土地公廟上的壁畫有許多錯字即是證明;而隨著西拉雅族人的式微、日本人的離去,客家的二次移民進到花東縱谷來,形成了現在所見到的長良部落主體。




根據日據年間伊能嘉矩的訪查,清道光九年(西元1829年)間,居住於武洛(今屏東縣里港鄉茄冬村)、搭樓(今里港鄉搭樓村)與阿猴(今屏東市地區)的馬卡道亞族人因不堪客家人的侵墾,由族中長老杜四孟、陳溪仍與潘阿枝等人率領族眾三十餘戶約三百餘人由枋寮翻山越嶺到達巴塱衛(今台東縣大武鄉大武村),最後到達寶桑(今台東市)。此地最優勢的族群為卑南族,為了獲取耕地與居住的土地,他們攜帶豬、牛與酒給當地的卑南社,但卑南族人收了酒、肉之後,並無意讓他們久居,且以敵對的態度排斥他們,不讓他們喝水,甚至在他們取水的路上及飲用水中投入牛糞或豬糞。在飽受欺凌下,終於在七年後(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移居遷徙到秀姑巒溪西側今長良一帶,由於當時是鄰近地區最大的聚落,而有「大庄」之名。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並前往荖農溪與下淡水溪流

域招募族人前來開墾,使在此墾殖的平埔族人已達四十餘戶。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漢人的足跡亦來到今長良地區,原居於彰化的福建人杜馬榮橫越八通關到達此地,娶布農族女子為妻,並定居於此。由於與布農族關係良好,出入山地與高山族人交換產物為業,並安撫高山族,斷絕了高山族殺人的惡習,使杜氏成為庄內的領袖人物。同年,聯合南邊的卑南族人將溪東岸的阿美族人擊敗(當時附近為阿美族、布農族與卑南族的緩衝地,卑南族的獵場最北約到今馬加祿一帶,布農族人則常至此狩獵,阿美族人的分布則南起今石牌村,北至吳阿再溪(今吳江村)南岸,西到秀姑巒溪,尤其以東里村的北部及阿眉溪流域最多,並在此建有一個名叫「馬沙燕」(清代稱為「丹埔社」)的部落。),並遷居於今東里村公界路東側海岸山脈山腳地帶採取

「聚居」的方法集中居住,仍以「大庄」做為這片新墾地的名稱,原有的聚居地(今玉里鎮長良里)則以「舊庄」稱之,時至今日仍時有人家以此地名稱之。族人在村落西側外圍地勢最高處築起一道土堤(今公界路一帶,北起曾福春宅、南迄林阿亮宅止,長約500公尺),且有庄中壯丁輪流日夜守護,有事便鳴鑼示警,為的就是面對秀姑巒溪西岸布農族的威脅,作者在村中採訪時,族中老一輩一再提及這段過往,祖父亦曾在作者幼時略提到這段生番擾襲的過程,可惜因年幼不及記載,致年代久遠而不復追憶。當時因仍有布農族出沒,因此平埔族人只能就近開墾部落北方「芎仔溝」一帶的土地,且採取集體開墾的做法,且有武裝的壯丁在附近守衛。由於族人漢化較早,東遷之前已經跟漢人學得較先進的農耕技術,且作物為產量較高的水稻,成為本鄉稻作的先驅,但當時稻作之生產主要在提供生活所需之食糧,因此一年只種植一期。隨著漢人的進入,平埔族人擔心昔日受到卑南族人壓迫的舊事重演,因此曾經驅趕以商業經營為主的福建人到北方的水尾地區(今日瑞穗一帶),但後來這些福建人受到當地阿美族人的欺壓,甚至受到恐嚇與傷害,居住在大庄的平埔族人仍提供援助,協助他們遷徙到吳阿再溪附近(今吳江村),後來這群福建人又遷徙到璞石閣(今玉里鎮),並由舊庄取得農作物之種子。


開墾初期雖以武力取得土地,但後來土地的取得多以議購或交換的方式取得,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年)五月間,族中長老陳諧云等人即以價購的方式向布農族人購買今萬寧村北九至十一鄰一帶,本鄉第四公墓北側山凹之土地,並訂立契約以言明彼此間之權利與義務,其合約之內容為:「同立合約字人陳諧云、杜再元、杜四孟、杜可四人,合夥明買過丹番土草地一所,坐落在後山秀姑鑾(即秀姑巒),土名丹埔,東至崙頂、西至溪(秀姑巒溪)、南至溪(馬加祿溪)、北至拔興埔(今萬寧村),四至界址明白為界。一所草地銀一百元,交付丹番土人收入,隨時草地踏明界址,付銀主前去招佃開墾成業,逐年抽收稅粟做五份:係元應得一份,云、孟、可三人應得四份。誠恐年久月深,各安生業,生齒日多,爭長競短,致傷和氣。恐口無憑,同立各約字一樣二紙,各執一紙存炤。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 日 代筆人:林啟祥 同立合約人:陳諧云、杜再元、杜四孟、杜可」(這是本村最早出現的契約,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故予以全文收錄)。


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又有一批來自屏東赤山、萬金(今萬巒鄉赤山村、萬金村)的馬卡道亞族人翻越中央山脈到達寶桑,停留八年後分成兩路遷徙:其中一路到達東海岸地區,另一路則溯卑南大溪來到大庄,與先前到達的族人一起開墾。但由於人數眾多,於是族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遷徙,有些往南前往頭人埔(今本鄉東竹村)、石牌(今石牌村)、公埔(今富里村)、新開園(今台東縣池上鄉錦園村)與大坡(今池上鄉大坡村)等地墾殖,往北則到達觀音山(今玉里鎮觀音里)、馬里隆(今玉里鎮松浦里麻汝社區)、埔麟埔(不詳)、陣仔寮(不詳)與菅頂(不詳)等地。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並以豬、牛等牲口與卑南族人「馬加祿」交換,取得馬加祿(今新興村十一鄰一帶)六十石山腳土地,當時約有三十

餘戶族人移居到此開墾。但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一次颱風來襲,造成馬加祿溪山洪爆發淹沒已開墾之田園,無奈之下,大部分的族人因此再往南遷徙至頭人埔。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旗山口愛地區族人約二百餘人循荖濃溪而上,然後翻越中央山脈到達大庄。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清廷訂立「開山撫番」之計劃,在本島北、中、南三路開鑿道路到達後山地區,其中中路從南投縣竹山鎮橫越中央山脈經八通關抵達璞石閣,於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開通,自此西部地區漢人大量移入。中路統帥吳光亮派遣其弟吳再添為百人長,率領廣東兵百名在大庄北邊廟後築兵營,開始屯兵駐守,並任命平埔族頭人潘福生為總理、廖進來為甲頭。總理有相當的職權,如輕微的犯罪、謝罪等,得由總理與有力人士協議後執行處罰,予以笞刑或罰以遊庄、罰酒席等。百人長吳再添亦開始在屋裡設有學堂,用官費來經營兒童教育,學生人數約有二十餘人,雖然效果不彰,卻也是本庄「官學」的開端(同治十二年間有福建人洪新乞到大庄開設私塾教授漢文,則為庄內私人興學的先驅)。隨著清廷屯兵、墾民之政策,而於光緒元年在卑南廳下成立「撫墾局」,光緒三年(西元1877年)春天,廣東汕頭招墾局募得二千餘名潮州籍墾民,其中部分就安置在大庄,但據文史記載:「所募者半係遊手好閒之徒,不能力耕」,便將汕頭等地招墾局廢除,改在台灣西部地區招墾。當時庄內尚無貨幣的通行,仍以「以物易物」的方式最為普遍,其中布匹因取得不易而最為昂貴。及至光緒三年,吳再添卸任,由吳光忠接任百人長,並命劉阿春為官職商人,規定購買貨品時需使用貨幣,不過無人響應,但用貨幣讓族人到西部觀光,才知道貨幣得以使用,貨幣的使用於是在本庄逐漸通行。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屯守在大庄的駐軍解散撤離,學堂也隨之廢止停辦。


當時秀姑巒溪兩岸都是肥沃的原野,但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阿眉溪的溪水暴漲,流入秀姑巒溪後造成氾濫,河岸到今車站附近的田地,一夜之間悉數流失,成了荒廢的河床地,也導致平埔族人第二次大遷徙。部份族人翻越海岸山脈到達東海岸新港(今台東縣成功鎮)一帶,另一支則往南遷徙至堵港埔、脹脹埔(均為現富南村地區)、大坡、新開園與萬安,甚至更南下與里壟的阿美族雜居。往北遷徙的族人則到達針塱(今玉里鎮大禹里)、迪階(今玉里鎮三民里)、璞石閣、下勞灣、石公坑(均為今玉里鎮樂合里石公社區)、觀音山、麻汝與織羅(今玉里鎮春日里)等地。大庄實為東部地區平埔族的大本營。隨著南路的開通,閩、客移民自此漸次進入東部地區墾殖,大庄地區省道旁之住民也大多為本時期移入者,大正年間,漢族群人數逐漸凌越平埔族人,平埔族人在此的文、教、政經地位也逐漸式微。至於部分外省族群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及國民政府遷台後移入。




























































































玉里榮民醫院(約有四千床位)長良分院, 是全東南亞最大的精神病院, 紅瓦白牆的建物, 在藍天之下顯得寧靜,  而與世無爭而居住在這裡的病患    那一位不是無爭於世?  遺忘了世界?或被世界遺忘?設院以來即秉持照顧、服務病患的宗旨不斷的提昇醫護品質,期使來院病患能獲得到最好的治療與照顧。經行政院衛生署核定為:「精神病防治醫療網」東部地區核心醫院支援花東地區各地衛生所、慈濟、門諾、省立醫院、學校等精神疾病之醫療、衛教、輔導工作。目前本院為: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中心、花蓮南區急診加護中心、花蓮南區洗腎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