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是早期台灣鄉野田間最常見的鳥類之一,叫聲嘹亮鄉下的人們 都叫牠啼雞, 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除了體型大、羽色艷麗外 ,牠們也是台灣島上和帝雉、藍腹鷳等三種大型雉雞中 ,與我們生活最親近的一種,但也是未來命運最值得憂慮的一群。天色朦朧的清晨,台灣環頸雉已在甘蔗田裡啼出響亮的鳴叫聲。過去在台灣的農地上,台灣環頸雉是普遍易見的鳥類,也常成為早期物質缺乏時代,農民們加菜的「蛋白質」來源。公鳥響亮的啼聲、鮮紅色的面垂、及豔麗體色等特徵,總讓看過的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而最為顯眼的「白色不連續的頸環」,恰好區隔了頸部上下羽色,即為環頸雉名稱的由來。相較於公鳥的亮眼,母鳥雖然終年穿著一身的樸素,但卻是在田中隱匿時,最渾然天成的保護色。


環頸雉 - Phasianus colchicus Ring-necked Pheasant , 與 黑長尾雉(帝稚)、藍腹鷳、環頸雉號稱台灣三大雞 雉雞又名環頸雉、野雞,雉科鳥類的一種。 生態環境農田附近的丘陵、山區灌叢、草叢、林緣草地、山麓草場、江湖邊葦塘。 環頸雉為台灣特有亞種。其特徵為白色頸圈在前頸部份,大約中斷三公分。 目前在台灣屬於稀少的鳥類。在中部清泉崗附近偶爾可見,嘉南、高屏等地的甘蔗園或蕃薯園,以及東部山坡地、草地,也可見牠們的芳蹤。 環頸雉屬於草原雉,棲息於茅草原、甘蔗園或蕃薯園。牠的腳強健,善於奔走,飛行有力卻飛得不遠,若遇險會就地衝至上方而後滑翔逃匿。在春天的繁殖期,雄雉天剛亮就「歌--歌--」鳴叫,十分清脆。 營巢於甘蔗園裡或草叢間的地面凹陷處,由雌鳥抱卵育雛。主食野生植物之果實、種籽、嫩芽、幼葉、殼類以及昆蟲。


形態特徵 雄鳥全長約80公分,雌鳥全長約60公分;冀長約23公分。嘴、腳淡青灰色。雄鳥:臉紅色,頭頂藍綠色帶褐色,有冠羽;頸部有白色頸環,頸環以上暗綠色而有光澤;背部黃褐色,雜有黑色及褐色斑點;肩羽紅褐色,有白色斑點;翼面淡灰褐色;尾羽極長,灰褐色,有暗褐色橫斑;胸、腹部為暗紅褐色,有暗褐色鱗狀斑,腹中央黑褐色;?淡黃褐色,有黑褐色橫斑。雌鳥:全身大致為淡黃褐色,背面密布暗褐色斑點;尾羽略帶紅褐色,有暗褐色橫斑;腹面斑點較少,胸側、腹側斑點較多。 生態習性 喜歡在乾燥草叢間活動。啄食昆蟲、嫩葉、種子及附近田地之穀類為生。繁殖期為4~5月,行一夫多妻制,築巢於濃密草叢下,每窩產6~12個蛋,孵卵期約23天。 分布 台灣特有亞種。主要棲息於平地至丘陵台地或開闊溪床的草生地或耕作地。其它另有許多亞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 稀有性 珍貴稀有野生動物。西部平原及山坡開發利用,使棲地日漸減少,而獵捕壓力、外來亞種雜交等亦都為族群數量銳減之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