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站因為地勢的關係,所以 ,將鐵軌架高,這樣火車在行進間,就不會因為地勢高低而需要減速 通過。站座落於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大莊路15號之6,位處秀姑巒溪東側,海岸山脈西側,北鄰吳江村,南依新社村,為典型之鄉村,居民均以務農為業。東里原地名為大里,後改稱大莊,再改為東里,為三等之車站,原為客貨繁盛之站,由於人口外移嚴重,高級列車停靠減少,致業務收入萎縮。因玉里大橋路線段處於地震斷層帶,致玉里至東里間路線西遷,96年3月29日已完工切換通車,並遷至新站,繼續為旅客服務。





























東線鐵路拓寬工程1982年完工後,舊花東鐵路線上,除了關山站仍維持鐵道營運功能外,其餘的車站都因不具車站功能而陸續廢站,唯一還存有火車站樣貌的是台東檳榔車站。台東檳榔車站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於1922年設立,稱為火車乘降場,當時的窄軌火車沿著舊卑南溪畔,行經檳榔、東成、初鹿、嘉豐、中興至鹿野站,檳榔站於1943年改設停車場,台灣光復後改稱檳榔站。


檳榔站是一個迷你型的火車站,卻也是肩負南北向會車大任的要站,車站為日本式的木造站房,依地形落差,建站時分作二層,上層為票房、站房、候車室,下層為站職務官舍,至今已有80餘年的歷史。檳榔火車站處於鹿野與台東站之間,最大的特色是和嘉豐站一樣,因為坡度高達21%,採取相當少見的折返式車站的設計。對號列車常常需要在此待避停靠,等對向單線過來的火車進入站後,才能擁有下一段的路權而出發。 隨著東線鐵路拓寬工程完工,檳榔火車站於民國71年6月26日10點50分,最後一班列車駛離台東後,與嘉豐、東成、初鹿等四站,同時宣告廢站





























花東線鐵路原為0.762公尺寬的輕便鐵路,後拓寬為1.067公尺即現在之窄軌鐵路,又因坡度大而改線,同時裁撤嘉豐、初鹿、賓榔三站,並於民國71年6月27日成立山里站及卑南站(今改名台東站)。本站與鹿野站間,原為電氣路牌閉塞式,因此列車高速通過的路牌拋接,往往成為鐵路迷拍照與讚嘆不已之特技。可惜此項特技表演已於93年4月29日,因中央控制行車制的完成而成絕響。 本站只停普通車,旅客不多,早已停止售票業務,旅客搭車皆於車上補票。本站前有都蘭山,山下卑南溪蜿蜒向南流,後倚卑南山脈,地形封閉卻風景秀麗,取名「山里」,真是名實相符。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於民國90年,在本站南側興建一座3公尺高木造觀景台,方便遊客登高賞景,總會讚嘆:「山里風景真漂亮。」 


山里站位於花蓮站起147公里500公尺處,南距台東站8.1公里,北距鹿野站6.2公里。山里對外交通相當不便,除了鐵路外,沒有公路運輸可對外聯絡,聯外道路每遇豪大雨便可能因土石流而中斷。車站後方卑南山脈上有鼎鼎大名的初鹿牧場,及新成立的原生應用植物園,循著植物園前小路東行,一路下坡,大約5分鐘便可到達山里站




2011-1-20 身勁藍的R101柴電機車牽曳著五節藍皮車廂早已等在台東站蓄勢待發。曾乘載無數台灣人記憶的藍皮車,昨天以懷舊觀光郵輪列車之姿重回花東縱谷。讓藍皮車「重生」的作家劉克襄成為它的首批旅客,隨車迎向太平洋的風與過往的美好記憶重逢。



去年底台鐵改點,原打算讓藍皮車消失於花東縱谷。在劉克襄的請命下,台鐵決定保留。就在油菜花盛開的一月裡,台鐵規畫了「花現東風‧情定縱谷小站之旅」,已不再年輕的藍皮車帶著老朋友、小朋友悠哉造訪花東線的秘境小站。



第一站就來到了劉克襄筆下「傳說中到不了的車站」山里站。這個恬靜的花東小站,因突然湧入的大批旅客而熱鬧了起來,連車站養的兩隻貓、三隻狗都躲開。



山里站長吳振鵬說,「站狗」很聰明,「如果旅客沒買票,牠會追著叫,所以我們都不用怕逃票」,山里站的員工每月固定「扣薪」三百元,當成牠們的「養育費」。



同行的作家焦桐、台北教育大學教授廖玉蕙及詩人楊澤,一下車就直奔車站旁觀景台,尋找被劉克襄寫進書裡的旅人留言:「我們不是說好了都不會分開嗎?到現在呢?我一個人好寂寞,想哭!」的解說牌。沒想到,那段淒美留言已杳然。



藍皮列車搭載著旅人繼續北行,沿途經富里、大禹、三民,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溫柔的懷抱中,綿延不絕如黃色地毯的油菜花田在眼前鋪展開來。



劉克襄回憶,十八歲要從台中北上求學的那年夏天,他去探望晚年因青光眼而失明的祖父,「以後不能每個月來看你了」;那天,他陪著祖父從台中到彰化,坐的就是藍皮車,祖父要他把窗戶打開,並要劉克襄代替他的眼睛描述沿途風景,「火車的車窗能打開才會發生很奇妙的事」。



火車停靠大富站,月台上出現了客家阿嬤呂平妹賣起客家粽及菜包,旅客打開粽葉,粽香瀰漫月台。過去大富站有許多列車停靠,車站附近的客家媽媽會在月台上賣自製的米製品。但隨著人口外移,停靠的列車愈來愈少,在月台上叫賣的場景已不復見,這回也跟著一起重溫舊夢。



火車就在靠近花蓮站不遠的干城站停了下來。這個早已廢站十多年的車站,月台上站滿了人,穿著阿美族服飾的族人拉著歡迎的紅布條,吉安鄉長黃馨夾雜在上百名自發前往的村民中。












































台東舊站(廢除時名為台東車站)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原臺東線終點,2001年5月31日廢止後由臺東新站取代本站地位,目前設有台東鐵道藝術村,為臺東市的熱門景點。


台東昔日名為「寶桑」,清光緒年間設卑南廳於此,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改稱「台東街」。1922 年, 台灣鐵道部收購台東製糖會社所屬台東、關山間的鐵路,並設「台東驛」, 春天四月,木造的「台東驛」竣工,成為台東對外往返的交通大門,當時從日本長野、新?移居到旭村的日本人,從麻豆、恆春來開墾的人,還有世居台東的民眾,縱然互不相識,卻總會在此相聚首。 1925 年 3 月, 窄軌時期的花東線鐵路完工, 花東鐵路全線通車, 1932 年,「台東驛」改建完成,由石頭建造,大門邊鑲成白色圓圈,顯然是有意運用在地意像。接著,隨著台灣光復、日治時期的過去,社會經濟逐漸發展,經 70 、 80 年代的拓寬工程,原為窄軌的鐵路退出舞台,寬軌行遍台灣, 1964 年台東舊站改建為水泥建築站體迄今,後 1982 年 6 月底 東部鐵路拓寬後,鹿野 - 馬蘭間鐵路改線,增設山里 . 卑南兩站 ; 1991 年 12 月南迴鐵路通車後, 卑南站改稱台東新站,由於南迴線通車後運量大增,而站區腹地不足,車輛調度不易及產業結構改變等因素, 2001 年,裁撤新站和舊站間的連線, 台東舊站正式廢站走入歷史,台東新站從此改稱台東站,台東舊火車站也從此不再具有交通運輸功能。

而這曾經與民眾生活緊密相結合的場所,除了位於台東市中心外,廣大的站區內豐富的鐵道文物及優美的自然環境,其內蘊著歷史人文及休閒觀光的無窮潛力,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城鄉局、旅遊局無數次的規劃下,結合城市歷史發展脈絡、城市公共活動中心、城市文化設施佈局等等因素,「台東鐵道藝術村」誕生了,不僅展示了台東舊站的文化底蘊,注入無限的藝術創造活力,吸納在地的族群人文特質,也揭示了新藝術文化地標時代的來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