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水道~山上水源地台南地區淨水場參觀線上申請




位於台南縣山上鄉自來水第六區管理處山上淨水場」(原台南水道),「原台南水道」為日治時期台灣三大水道系統之一,更是全台目前保存日治時期最完備與規模最大的自來水設施。日治時期台南市(台南州廳所在地)為台灣第二大城市,但水道的起造卻是在領台17年(大正元年;1912年)後才開始,卻又碰上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原料短缺,工事費用暴增至400多萬圓的天價,加上1920年台灣行政區制改正,工程再延遲至大正11年竣工,工期前後歷時10年。原「台南水道」雖創設不僅波折,工程更是耗費鉅大,但啟用終至日本戰敗結束統治,台南水道均維持其原建工事與給水系統,並無大幅擴張與變動,足見擘畫之周詳。


戰後,「台南水道」更名為「台南市自來水管理處」簡稱「台南水廠」,水源地則更名「山上淨水場」。1973年因水源交換計畫,山上淨水場部分功能移轉停用。從1973年到1994年經歷近20年的沉寂,山上鄉地處偏遠,又無重大開發計畫,「台南水道」得以完整保存迄今。1994年-1995年大幅整理老舊水道廠辦設施與環境,重建台南水道風貌,2001年「原台南水道」在歷史建築百景中名次排名第19,引起全國各界高度關注。


「原台南水道」離台南市僅21公里,腹地廣大,目前為水源管制區,並未對外開放,又地處偏遠鄉鎮沒有人為的破壞,主要建築與設施保存完整,生態資源豐富,2002年11月25日台南縣政府決以「原台南水道」名稱逕行公告為「縣定古蹟」,但公文發布前台南市政府、自來水公司並不知情。也從此開啟台南縣、市史無前例的換地計畫,但現今在台南縣、市合併為「新南市」之後,已經迎刃而解。2003年12月台南縣政府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進行古蹟現況調查與整體規劃,並據以申請升格為國定古蹟,2005年9月29日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這也是原古蹟管理權責單位-「內政部」移轉「文建會」前,最後一件公告的國定古蹟,見證了「文化資產保存法」在2005年重大的變革




「原台南水道」古蹟定着範圍廣達57公頃,分為「水道水源地」、「山仔頂淨水池」兩大區域。「水道水源地」主建物包括「快濾筒室與事務所」、「送水唧筒室與火力發電室」,附屬設施有「便所」、「工具室」、「第二唧筒室」、「防空洞」與煙囪遺跡。「山仔頂淨水池」的建物則包括「量水室」、「淨水池」、「抽水室」、「檢驗室」、「鑄鐵通氣柱」,完整呈現日治時期台灣上水道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


進入「山上淨水場」大門,即見1952年所見的「快濾池室」,目前為保全管理室,前方有一尊濱野彌四郎雕像,這尊雕為奇美董事長許文龍在2005年捐贈以感念濱野彌四郎對台灣的貢獻。而原立「飲水思源」卻被棄置在快濾筒旁,似乎也有不尊重歷史之嫌;在歷史古蹟中仍在「去中國化」、「去殖民記憶」的擺盪中。


快濾筒室與事務所」位於淨水廠西側,為磚造前後連棟建築,快濾筒室採雙層西式桁架,節點以螺栓與鐵件固定,屋頂為雙披水,中央凸起部分類似「太子樓」加窗戶,以利於熱空氣排放。室內14座快濾筒及零組件全自英國進口,至今保存十分完整,為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快濾筒設施,極具歷史意義,後方則為管理「事務所」採磚砌拱廊建築風格樸素優雅。在「快濾筒室」東邊為「加壓唧筒送水室及火力發電機室」鋼筋加強磚造建築,高聳而剛性的建築線條,強硬地屹立在地面上。由於功能不同,在結構與空間上也有極大迥異。「加壓唧筒送水室」有四部1915年製造的橫式加壓幫浦,二樓為管理空間,拱圈托座均採圓拱式,以緩和工廠生硬的氣氛,外開式大型的長條窗,更強化通風採光的機能,更憑添建築的風趣。


從二樓有小梯可直接下達發電機組室,發電機組已卸除,空無一物鍋爐間建築則直接挑空處理,牆體仍遺有通風管路圓孔,而室外的巨型磚造煙囪僅存基座,若非解說外人很難理解遺跡的功能。右外側則仍保存「第二唧筒室」「工具室」、「芳空洞」等設施。而為強化建物耐震與穩定度,兩幢建築均強化柱體基腳加寬與放大處理,並有設置扶壁的構造。整體而言,台南水道水源地建築以著重內部空間的實用機能為導向,外部不多做裝飾,呈現昔日產業建築的共同樣貌。




目前水源地內仍保存著創建時之巴洛克式建築與設備,其中快濾筒室是一座頗有特色的歷史建築,甜美色調的紅磚以及精美的西式屋架斜瓦,形式極為少見,內部整體結構以木頭配合鐵鎖而成,在歷經九十年之後依然堅固屹立,快濾桶室與加壓送水室及其內部的古老機械更為珍貴,室內14座快濾筒及零組件全自英國進口,筒內使用的濾砂原本是向義大利購買,後為為了降低成本而改用澎湖砂代替。


在快濾筒室東邊高大的建築就是火力發電機室及加壓送水室,發電機室是以火力發電,鍋爐室中的鍋爐早已不見,作為排煙設備的巨型磚造煙囪也只剩下基座部分還存在,而四部1915年製造的加壓幫浦,雖然早已退休,然外觀仍然保存完好。


水源地內高大的樹木以及高低起伏的基地環境,使得建築物依照位置及基地高度配置適當的功\能,紅磚色調的建築物經過歲月的拂拭,顯得古意盎然,放眼望去,分散在各處的建築物,各有各的特色,我舒服地坐在銜接大大小小建築物的翠綠草地上欣賞著遠處的景物,休息夠了,開始拿起手邊的相機,行走其中拍攝建築物內外的樣貌及特色部份。


水源地入口處左側有一座建築工程技師~濱野彌四郎的銅像,關於濱野彌四郎與烏山頭水庫設計者八田與一的關係,我在這邊做一簡單的說明,當初負責規劃全台都會區上下水道與鄰近水源地的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是後來規劃的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的「上司」。他長期居住台灣,先後策劃,並建立台北、基隆、台中、台南的貯水池和上、下水道工程。台灣所有主要都市的上、下水道,特別是上水道的建設,幾乎可說都在他的手中建設完成,對台灣的上、下水道的建設,最有貢獻而時間達二十三年的是濱野彌四郎,但他的事蹟跟其他與台灣水利史有關的人相比起來,卻鮮少為人知。


台南水道 名列世界土木遺產 --有近百年歷史的國定古蹟「台南水道」,除呈現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歷史,其建築與空間形式也具特色,不僅成為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也獲日本土木學會認證為世界重要土木遺產,會長阪田憲次將於2010-12-12來台頒授證書。縣府文化處指出,原台南水道土木遺產授證典禮十二日上午十時在台南水道水源地舉行,除由阪田憲次頒授證書,縣長蘇煥智也將致贈畫師顏振發繪製的原台南水道油畫。現場還邀請台南給水廠資深員工林信忠及水道修復建築師陳柏年導覽,山上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海石帶領社區志工們,準備當地特產佳餚。


「台南水道」歷時十年施工,於一九二二年完工。水源來自曾文溪的地表水,經濾材或加藥過濾等淨水後,再送至山上淨水池內貯水,最後以重力給水方式,供應當時整個台南市民生用水。縣府於二○○二年指定為縣定古蹟,二○○五年經內政部審查為國定古蹟,現今水道所有器械已不再使用,由水公司第六管理處管理維護,暫不對外開放。文化處指出,「台南水道」的設計除強調建築和構造物的機能性,也兼具藝術工藝成就,包括「濾過器室」與「送出唧筒室」的屋架構成、磚工及室內特殊的空間氛圍,及通氣管造型和重複排列的韻律性等,皆具美學價值,因此,獲日本土木學會認證為世界重要土木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