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成龍濕地環境藝術請上網http://artproject4wetland.wordpress.com/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早年因海水倒灌成為濕地,農委會林務局近年在當地投入生態復育,濕地搖身一變成為水鳥天堂,也是台灣地層下陷區成功扭轉劣勢的首例。 成龍濕地原本為地層下陷的田地,民國七十五到八十五年間,因韋恩颱風及賀伯颱風先後侵襲引發海水倒灌,導致土地泡水,連土地公祠與先民墳墓都難逃水淹。


林務局五年前啟動生態園區經營管理計畫,濕地已成魚、蝦、蟹、貝與水鳥的快樂天堂,光是鳥類就已記錄到八十六種。林務局表示,入秋到隔年春天,常可見大群的雁鴨與鷗科等候鳥出沒,成龍濕地成為國內少數「親民」的賞鳥據點。 成龍濕地的生態復育與社區文化再造,是地層下陷區域從劣勢翻轉為優勢特色的首例。去年夏天,林務局與觀樹教育基金會展開「成龍濕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導入社區陪伴與環境教育,並帶領成龍國小師生進行濕地探索,希望「由下而上」影響老一輩居民。


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開跑,林務局與觀樹教育基金會從全球卅三國、八十一位藝術家中,挑選出國內外六位具公共環境藝術經驗及環境教育的藝術家進駐,與居民、小朋友及假期志工,共同完成五件大型戶外裝置藝術創作。 美國資深環境藝術家Roy Staab將成龍村及台西海邊廢棄的牡蠣殼、蚵架竹子,化身為裝置藝術「入侵生物」,呈現溼地外來種魚類。 法國藝術家Myriam du Manoir用竹子、蘆葦、麻繩築成作品「候鳥」,表達濕地為候鳥第二個家的意境。



稻草、蚵殼 把成龍濕地化身藝術品


風車、鯛魚、海鳥、竹屋…一群美、法、印度籍和本地藝術家,一起用在地稻草、竹子、蚵殼為材料,把曾荒廢的成龍濕地打造成藝術美地,贊助這項活動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昨天和藝術家腳踩著泥濘濕地聊開了,一點也不在意泥濘把鞋都沾濕了。


包括美國、法國與印度、台灣等六位藝術家,日前選定地點後開始蒐集在地素材,並著手打造成龍濕地新風貌,其中印度籍希爾帕說,他聞嗅到海風味道,利用蚵棚竹架打造「風車盒子」,迎風轉不停的風車,成為漁村孩子的玩樂天堂。 法國籍瑪莉安鍾愛候鳥在濕地覓食、清洗羽翼的場景,她用稻草形塑成巨大「草鳥」鶴立濕地。 台灣藝術家羅懿君、呂嘉萍、鄭中和用回收紙、麻繩、桑樹皮完成「聆聽」、「羽翼下的視角」等作品,吸引不少人欣賞。


施崇棠說,透過這些創作,會讓人更關心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等議題;林務局長顏仁德也說,成龍濕地的裝置藝術活化荒地,也提醒大家注意濕地保育,深具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