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稱為「瀨東場」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原來設於鳳山縣大林蒲,後遭洪水淹沒,遷移到台南佳里的外渡頭附近,至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再遭水患肆虐,最後落腳於井仔腳,是北門鹽場的第一口鹽田,也是台灣最古老的現址鹽田,至今有180多年歷史。史書上記載,鄭氏諮議參軍陳永華,認為當時平埔族製鹽技術不佳,所煎出的鹽品質苦澀,於是改革製鹽方法,在海邊築埕,然後在其上鋪碎瓦片,再引水到鹽池,經由日曬成瓦上的結晶鹽。「井仔腳」特殊的曬鹽景觀依然保留在北門永華村的海岸邊,值得ㄧ遊體驗曬鹽的樂趣。

井仔腳鹽田是台灣目前最老的現址鹽田,1818年,李、王、張姓者一百四十名鹽民由佳里外渡頭鹽田遷至此開闢。當時,本地仍是一片荒涼的海埔地,無人居住,僅埔中有一小丘,小丘上林投繁茂,旁有淡水湧出自成一井,因此將該地命名為井仔腳。1919年12月,由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收購,接續擴張鹽田。1952年,隨鹽田重畫,這裏成為台灣史上唯一的「集中式瓦盤鹽田」,和以往的分副式鹽田不同,這裏是以組取代一戶為工作單位,鹽工也從承晒改為雇晒,知名民俗學者黃文博之父,即曾是本鹽田第四組組長。今日至此,除可看看復晒鹽田外,在泰安宮有光緒年間鹽場委員泰獻匾額二方,另也可進去大眾爺廟看看,那裏有台灣唯一一座祭拜母豬的廟。


◤地方軼聞~鎮海將軍廟 孕豬護土護民◢ (轉載自由電子報 記者陳逸民/南縣報導)
南縣北門區唯一以「豬」為奉祀主神廟宇,位於極偏遠的北門鄉永華村井仔腳「鎮海將軍廟」,老鹽工涂丁信說,相傳一頭懷孕母豬不幸在此遇難,陰靈升格為小神,留駐海岸第一線,護衛鄉民、土地, 「鎮海將軍廟」由興安宮管轄,被在地村民敬稱為「鎮海大將軍」者,其實是母豬頭、人形像的「母豬」外表,但確非西遊記中袒胸露腹、手拿釘耙的「豬八戒」造型,當地村民則以「尖嘴」、「大聖爺」等不同稱呼形容母豬像。


興安宮廟庭雖小,約四坪大,但格局卻大,總幹事洪永華說,全年香火不斷,三節祭品奉獻,人豬均安。涂丁信說,母豬成神故事,相傳約在百年前,北門庄原有一條通海大排,所有豬隻都聚集此地屠宰,又稱「豬屠溝」,這頭懷孕母豬,因屠夫畏懼「不殺豬母」習俗,不敢、也不忍屠殺母豬,母豬得以逃命。為了養育仔豬,母豬一路流浪到當時有千餘戶家宅、人丁興旺的井仔腳,在潟湖畔爬上某住民圈養的豬舍屋頂偷食豬料,而被村民圈圍驅趕、毆打,母豬奔逃時意外摔落海浪間溺斃,住民三番兩次將豬屍推進大海,卻每每隨潮流漂回潟湖內。至此,母豬、豬胎陰魂,心有不甘,開始作祟村民、擾亂地方。洪姓廟公說,直到興安宮大廟紀府元帥出面收拾殘局,母豬以村民為惡、導致送命等理由抗辯,經紀府元帥安撫後,允許母豬化身人形、留駐井仔腳,不得驚擾人畜、則建小廟奉祀。之後,人形母豬果然信守承諾、不再為惡,領著一群小仔豬,看望村民、守護鄉土,領受人間一把香火不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