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虎頭蜂介紹----虎頭蜂(hornet) 屬膜翅目,胡蜂科(Vespidae)、胡蜂亞科(Vespinae)、虎頭蜂屬(Vespa)。據目前的紀錄,全世界有23 種虎頭蜂,臺灣有7 種,分別是黑絨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黃跗虎頭蜂、黃腰虎頭蜂、擬大虎頭蜂、姬虎頭蜂、威氏虎頭蜂(Chao, 1992a; Starr, 1992),而決定虎頭蜂攻擊性係以外物接近蜂巢遭受攻擊之距離長短來計算,距離愈長遭受攻擊則攻擊性愈強,其等級區分為第一級五公尺,第二級二至五公尺,第三級○•三公尺至二公尺,第四級○•三公尺以內,第五級觸及蜂巢。換言之,級數愈少,攻擊性愈強。


 



虎頭蜂食性為雜食性,以其他昆蟲為主食,偶爾會吸食花蜜,樹液、吃水果。每年的三到七月間,虎頭蜂王(蜂后)會開始尋找適合的地點建築蜂窩。在秋季虎頭蜂的攻擊性會特別強,是因為,在秋季時虎頭蜂窩裡面的蛹;全部都是未來的新蜂王,新蜂王關係著虎頭蜂族群的下一代,所以呢工蜂們為了牠們的下一代,在秋天時攻擊性會特別強烈。全世界體型最大的虎頭蜂為,中華大虎頭蜂,體長達4.0cm有些個體可達4.5cm很大隻!排名世界第二大隻的虎頭蜂為姬虎頭蜂體長可達3.8cm對虎頭蜂有深入研究的台大昆蟲學系兼任教授安奎指出,這次攻擊遊客的虎頭蜂正確名稱應是「黑絨虎頭蜂」(別名黑腹虎頭蜂),是台灣蜂類最凶猛的虎頭蜂,攻擊性強,一旦其領域被侵犯或被騷擾時,馬上會對入侵者發動攻擊,民眾若遇到這種情況,快速遠離蜂窩才是保命之道。


至於避免被虎頭蜂攻擊的要訣,除了不招惹、攻擊虎頭蜂外,最好每年四、五月,在虎頭蜂開始築窩時馬上摘除,或者誘捕蜂王,避免蜂窩坐大為害。歷年來發生虎頭蜂攻擊人而造成的傷亡事件,「黑絨虎頭蜂」是頭號兇手,其次則是「中國大虎頭蜂」。黑絨虎頭蜂在都市或山區都可見到牠的蹤跡,攻擊性最強,一旦發動攻擊,追擊的範圍可遠達五十至一百公尺;中國大虎頭蜂主要出現在山區,體型最大的工蜂長達四公分,攻擊範圍最遠約二十公尺左右,毒性強烈。若蜂窩已經築成,最好請消防單位處理,可透過火攻、水淹或用強力吸塵器等方式摘除。


在野外遇到虎頭蜂,最好不要招惹牠們,或蹲下,或繞道而行;若一旦被虎頭蜂攻擊,「應該馬上逃跑而不是蹲下」,虎頭蜂並不會因為人類蹲下而不攻擊。遇到虎頭蜂攻擊,絕對不能用手拍打、揮舞,要用衣物或帽子先護住頭部,盡量壓低身體、快步跑離現場,若附近有草叢則可躲入等待蜂群離開,萬一被叮咬可以趕快用自己的尿液先進行急救。此外,民眾盡量不要穿太鮮豔的衣服進入山區,女性朋友也盡量避免塗抹香水。民眾到野外或山區遊玩時,不妨多帶件雨衣在身邊,若遇到虎頭蜂攻擊,雨衣的厚度足以避免被虎頭蜂叮咬




台灣地區多山,民眾遭虎頭蜂螫致死案例時有所聞;醫師表示,虎頭蜂的毒性為毒蛋白,依其毒性劑量計算,至少要被螫上一、二百針才會致死,而臨床上遭虎頭蜂螫致死的案例,多因對毒蛋白過敏,進而導致過敏性休克死亡,有時只需短短五分鐘,病患就不省人事,危險性相當高。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國內因遭虎頭蜂螫致死案例不在少數,其中又以對虎頭蜂毒蛋白產生過敏性休克死亡佔多數,這類病患一旦被虎頭蜂螫個幾針,若不及時注射腎上腺素,五到十分鐘內就會致命。故國外會建議上山民眾隨身攜帶腎上腺素,或是抗過敏藥劑、強心劑及類固醇等藥品,以備不同狀況時可立即處理;也有些國家在虎頭蜂可能出沒的地區設置小藥站,供遊客緊急時使用。


當然,若對虎頭蜂毒蛋白不會產生過敏,只要不被螫上一、二百針,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危險;林杰樑表示,和一般蜜蜂不同,虎頭蜂的毒針螫人之後還可以重複使用,因此一旦被虎頭蜂螫到時,如果非必要,最好不要將虎頭蜂打死,以免毒針留在傷口上,最好讓虎頭蜂飛走,一併將毒針帶走。若不幸虎頭蜂的毒針留在傷口上,林杰樑指出,千萬不要逆向抽取拔除,以免反而將毒液灌入,可以用衣服採平掃的方式,將毒針掃掉;至於傷口處理,可以擦些抗過敏的藥膏,並加以冰敷,一方面可以鎮痛,一方面可使傷口血管收縮,降低紅腫的程度,隨後立即就醫。林杰樑表示,過去傳出虎頭蜂螫人案例,多集中在九月秋天,主要秋天是虎頭蜂分巢及準備過冬的季節,這個時候的虎頭蜂較容易被激怒,虎頭蜂巢多築在人煙罕至的地方,若不小心誤入虎頭蜂勢力範圍,最好安靜的往後退開,且最好是往順風方向走,以免風向把氣味帶向虎頭蜂,引來攻擊;此外,到山上最好穿暗色系的衣服,同時不要擦香水,以免虎頭蜂誤以為是花朵,飛來採蜜。




虎頭蜂種類    學名    攻擊性分級
黑絨虎頭蜂  Vespa basalis     1
中華大虎頭蜂  Vespa manderinia   2
黃跗虎頭蜂   Vepa velutina      2
黃腰虎頭蜂   Vespa affinis     3
擬大虎頭蜂   Vespa analis     3
姬虎頭蜂   Vespa ducalis    4
威氏虎頭蜂   Vespa wilemani    ?


虎頭蜂攻擊性分級表




1.黑絨虎頭蜂 (俗稱;黑腹虎頭蜂、雞籠蜂、黑尾虎頭蜂、黑天鵝絨虎頭蜂、黑虎頭蜂),此種蜂的初巢建築於土穴內(地面)且有傾角的斜坡,當蜂窩裡面工蜂數量增加時,蜂王會帶領全體工蜂往高大的樹木上另築新窩,通常新窩建築於距離地面超過兩公尺的高樹上(而且靠近懸涯居多),築在土穴的初巢只是牠們暫時的家,搬遷到樹上後牠們就永遠住在樹上的窩了。


2.中華大虎頭蜂 (俗稱;大土蜂、土蜂、台灣大虎頭蜂、中國大虎頭蜂、大虎頭蜂) ,此種蜂,蜂窩主要建築於土穴(地面)因而又名土蜂,其岩石洞穴跟空樹洞以及樹根都是牠們築巢的地點。


3.黃跗虎頭蜂 (俗稱;黃腳虎頭蜂)此種蜂的蜂窩很特別,是長桶型,主要建築蜂窩於竹林跟高樹上。


4.黃腰虎頭蜂 (俗稱;黃腰仔、台灣虎頭蜂)


5.擬大虎頭蜂 (俗稱;正虎頭蜂【台語】)


6.姬虎頭蜂(俗稱;雙金環虎頭蜂、黑尾胡蜂)此種蜂築巢行為跟中華大虎頭蜂一樣,主要築巢於土穴。


7.威氏虎頭蜂 (俗稱;帝王蜂、深山虎頭蜂)



一、威氏虎頭蜂Vespa wilemani Meade-Waldo


雄蜂體長2.1 -2.2 公分,工蜂為2.0 公分。頭、胸部為暗紅褐色,腹部以黑色為主,腹部第四節背板蟲呈金黃色帶是重要特徵,腹部腹面第二、三、四節有黃色斑。主要分布於中高海拔1,500 -2,500 公尺地區(Starr, 1991, 1992;Chao, 1992),4-5 月間開始築巢,蜂巢多築於3-4 公尺高接近溪谷的樹枝上,蜂巢的形狀及顏色類似黃腰虎頭蜂(Sonan, 1929; Kuo and Yeh, 1990; Starr,1991,1992)。


 


二、姬虎頭蜂Vespa ducalis F. Smith


姬虎頭蜂與另一種熱帶虎頭蜂(Vespa tropica)相似,可能是同種。別名:雙金環虎頭蜂;黑尾胡蜂。體長雌蜂3.6-3.8 公分,雄蜂3.0-3.2 公分、工蜂3.6-3.8 公分,體表絨毛少,胸部背板赤褐色,腹部第一、二腹節為暗黃色、並有一黑色環帶,第二腹節隻環帶分成三段,第三腹節以後為黑色,因此也稱黑尾虎頭蜂。腳跗節帶褐色,是體型第二大的虎頭蜂,僅次於中華大虎頭蜂。主要分布於低中海拔500 -1,500 公尺地區,高海拔地區也有分佈(Starr,1991,1992; Chao, 1992)。4 -5 月間開始築巢於現成的土穴、石穴或樹洞中,蜂巢外殼呈淺灰色,蜂巢比較難找到,巢脾數目2 -3 個,巢房數目300 -600 個。成蜂數目多在100 -200隻之間,蜂群解體多在11 -12 月間(Sonan, 1929; Kuo and Yeh, 1985; Starr,1991, 1992; Yamane,1977)。


 


三、擬大虎頭蜂Vespa analis Fabricius


別名:正虎頭蜂(台語)、小型虎頭蜂。體長雌蜂2.6 -3.2 公分,雄蜂2.3-2.6 公分,工蜂2.2 -2.7 公分,外形酷似中國大虎頭蜂,但體型較小。頭部呈淺黃褐色,胸部背板呈暗褐色,腹部呈暗黑褐色,末端節呈金黃色與中華大虎頭蜂相似,是重要特徵。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 -2,000 公尺地區,高低海拔都有分布(Starr, 1991,1992; Chao, 1992)。築巢於樹枝上、草叢中或屋簷下,築巢的位置、過程、形狀與黃腰虎頭蜂相似。但是有兩點差異可資區別,一是擬大虎頭蜂蜂巢外殼,虎般的斑紋特別明顯。二是擬大虎頭蜂築造在草叢中的蜂巢,顏色常呈黑褐色,巢脾數目4 -6個,巢房數目700 -1,500 個(Sonan, 1929; Kuo and Yeh, 1985,1987; Starr,1991,1992; Yamane, 1977)。


 


四、黃腰虎頭蜂Vespa affinis Linnaeus; (V. formossana)


別名:黑尾虎頭蜂、黃腰仔、三節仔(台語)、臺灣虎頭蜂、黃尾虎頭蜂。體長雌蜂2.8 公分,雄蜂2.2 公分,工蜂2.2 公分。前胸黃褐色,腹部第一、二節呈金黃色,其餘各節呈黑色,極易辨認。主要分布於平地、丘陵地、海拔1,000 公尺以下地區,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種類,蘭嶼也有發現,也是養蜂場最普遍見到的敵害(Starr, 1991, 1992; Chao, 1992)。3 -4 月間開始築巢,蜂巢多半在低矮的樹枝上、地表的草叢上、屋簷下、窗臺外,少數蜂巢在較高的樹上或低矮的樹叢中。蜂巢略成圓球形,巢脾數目5-10 個,巢房數目4,000 -10,000 個,九月份蜂的數目多在600 -1,000 隻之間,蜂群解體較早,多在11 月下旬(Sonan, 1929; Kuo, 1984; Starr, 1991,1992)。


 


五、黃跗虎頭蜂Vespa velutina Lepeletier


別名:黃腳虎頭蜂、赤尾虎頭蜂、黃腳仔、花腳仔(台語)、凹紋胡蜂。體長雌蜂2.9 -3.1 公分,雄蜂2.1 -2.3 公分,工蜂2.0 -2.2 公分。體表密生絨毛,胸部背板呈紅褐色,腹部每一腹節基部呈黑褐色,後部呈棕紅色,腹部末端呈棕紅色,腳的跗節呈明顯淺黃色。多分布於中海拔1,000 -2,000 公尺的山區,為臺灣山區的優勢種。(Starr, 1991, 1992; Chao, 1992)。3 -4 月間開始於土穴中築巢,5 -6 月間,蜂巢遷移到高大的樹枝上,距地3面至少10 公尺以上,外部呈灰色或暗紅灰色,巢的出入口先呈圓形,隨蜂巢增周圍逐漸突出並隆起,蜂群再增大後,巢的出入口會向外方突出,形成豬的嘴巴形狀,巢脾數目8 -12 個,巢房數目10,000 -20,000 個(Sonan, 1929;Yamane,1977; Kuo and Yeh, 1985; Li, 1985; Starr, 1991,1992; Wang et al.,


2000)。


 


六、中華大虎頭蜂Vespa manderinia F. Smith


別名:中國大虎頭蜂、大虎頭蜂、臺灣大虎頭蜂、土蜂仔、大土蜂(台語)、金環胡蜂。體長雌蜂5.0 公分,雄蜂3.9 公分,工蜂4.0 公分。體表絨毛較少,頭部淺黃褐色,胸部黑色,腹部暗黑褐色,每一腹節後緣都有黃色環紋,末端數節呈黃色,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虎頭蜂。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 -2,000 公尺山區,(Starr, 1991,1992; Chao, 1992, 1992)。3 -4 月間開始於土穴中、樹洞中或石穴中築巢,蜂巢有外殼,洞口太大時,會將蜂巢的出入口縮小。擴大築巢時,會將穴中的土搬出洞口堆積在旁邊及四周,從洞口外堆積的新土,是尋找中華大虎頭蜂的重要指標,有時可見到有外巢露出地表面。蜂巢的出入口通常只有一個,也有二、三個的。巢脾數目9 個,巢房數目6,000 個(Sonan, 1929; Kuo and Yeh, 19851988; Starr, 1991, 1992)。


 


七、黑絨虎頭蜂Vespa basalis F. Smith


別名:黑腹虎頭蜂、黑尾仔、雞籠蜂(台語)、黑腹天鵝絨虎頭蜂、基胡蜂、絨毛胡蜂、黑虎頭蜂等。體長雌蜂3.0 -3.2 公分,雄蜂2.1 -2.3 公分,工蜂2.0 -2.2 公分。體表密生絨毛,胸部背板呈紅黑色,腹部全部呈深黑色,第一腹節端部有一不明顥的縱色環帶。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 -2,000 公尺山區,(Starr, 1991,1992; Chao, 1992)。3 -4 月間開始於土穴中築巢,以20 -40 度的坡地為多,築巢土穴深度只及於土表,撥開土表可見蜂巢,巢內有30 -50 隻蜂,也有少數初期築巢在灌木、雜草或屋簷下。初期的蜂巢呈卵圓形,褐色,長度2 -3 公分,至5 -6 月間,蜂巢遷移到距地面至少10 公尺以上高大樹枝,築巢的樹種不太選擇。蜂巢出入口前方要有很開闊的空間。蜂巢上方的樹葉被剪除露出樹枝,蜂巢以上的部分4樹枝枯萎變黃,這是黑絨虎頭蜂巢的一項特徵。蜂巢形狀像早期養雞的籠子,故又稱為雞籠蜂,蜂巢的出入口,先呈圓形,到了七月上旬蜂巢的出入口增大逐漸變成長形,裂口周邊逐漸加厚。一般巢脾數目10 -30 個,巢房數目40,000個或更多(Sonan, 1929; Kuo and Yeh, 19851988; Starr, 19911992;Yamane,197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