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南有些了解的人,或許會提出一個疑問,為何台南早期的商業重心在中西區?追根究底的結果,必須從台南舊城歷史一段輝煌的傳奇---五條港談起。五條港的範圍約略是成功路以南、新美街以西、南至中正路左右,是台江陸化所產生的河道。不同於赤崁文化園區是從荷據以降的歷史脈絡,五條港的歷史舞台則出現在清朝最興盛的雍、乾、嘉時期,在海權的年代,河港之所在即為商機之所在,現今幾乎已成為五條港代名詞的北勢街(神農街),就是因為昔日位於南勢港以北、佛頭港以南,直接可至三郊的總部水仙宮而聞名。



十七世紀時,台南的海岸線約在今西門路一帶,以西是一片沙洲。後來台江內海淤塞,府城「三郊」便於這片海埔新生地上疏通數條港道(即所謂運河),其中通商用的五條運河像人的五指攤在台南的西部,稱為「五條港」,由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約今日文賢路、信義街一帶, 開鑿時間最晚,故名新港)、「佛頭港」(又稱禿頭港,約今日民族路三段一帶)、「南勢港」(今神農街一帶,亦稱北勢港)、「南河港」(今民生路、民權路一帶)及「安海港」(今民生路和中正路一帶)。簡單說,大約就是今日民生路二段以北、成功路以南、新美街以西、金華路三段以東的區域。





當時五條港靠一種叫「手撐仔」的小型帆船運貨,起風時借助風力,無風時一人掌舵,一人上岸拉船前進,相當吃力。拉縴、搬運貨物的差事,大多由移民擔任,這些移民一則為了鞏固地盤、抵禦外侮,再則基於「人不親土親」的觀念,同姓的移民便自成一集團,各據一運河。如「新港墘港」為黃姓、「佛頭港」為蔡姓、「南勢港」為許姓、「南河港」為郭姓、「安海港」為盧姓宗族所把持。這些苦力爭得貨物載運權後,便在船上插上自己所屬集團的旗子,彼此涇渭分明。然而搶生意、爭地盤之事時有所聞,最後演變成械鬥,不同姓的鬥,同姓的也鬥,甚至聯合諸姓鬥一姓。




這些苦力集團除了在工作上情義相挺,也在碼頭邊供奉家鄉的神祇,有些甚至由家廟發展成信仰中心,如西羅殿,這種建廟模式也是五條港地區的一大特色,五條港也形成一個結合經濟、宗族、信仰的地區。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這些廟宇成為資訊交換的中心,也是大夥喝茶聊是非的場所,廟宇附近就特別容易「結市」(形成市集),故廟多、小吃多便成為五條港地區的一大特色,是府城小吃相當集中的區域。隨著府城「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風光歲月早已遠離,五條港也不見往日痕跡,當年盛極一時的廟宇,有的因市政計劃遭拆除,格局大不如前。撫今追昔,為了更瞭解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就由最北的「兌悅門」出發,瀟灑地走一趟五條港文化區吧!




「兌悅門」--由金華路進入文賢路數百公尺的右邊,就看到位於信義街口的「兌悅門」。兌悅門是台南唯一現存的外城門,也是唯一仍供人車出入的城門,建於道光十五年,為府城大西門的外城,因處台南西邊,在八卦中為「兌」方,因而得名。兌悅門位於新港墘港邊,以海中珊瑚礁構築,昔有渡船通安平,當五條港各運河逐漸淤塞,新港墘港因水最深,在清末遂成商旅重要的出入門戶,連帶造就這條穿越兌悅門的街道─「硓石古石街」繁華一時。三代世居這條「硓石古石街」、現年八十餘歲的耆老黃先生說,昔日渡船運貨到大陸,回程時若所載貨物太少,為航行安全,在船底放些唐山的石頭「硓石古石」。這些壓艙的大石頭,到了台灣被鋪在街道上,因而得名,只是這些硓石古石已不見蹤影了。




說五條港是一頁傳奇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從它出現到消失約百年,經過日治時期的都市化到現今,昔日河道遺跡難見,只留下舊街與商業活動的延續。這些商業活動包括了進出口貿易與熱絡的商家買賣。即使歷經日治時期的都市改正過程,但商業仍留在五條港區附近,也是現今的中正路商圈。五條港的過去雖然因為地理變遷甚劇,留下的舊跡不多,但十年前海安路的開挖,不但截斷五條港殘留的都市紋理,更埋下中正商圈沒落的一大主因。海安路開挖地下道,起始於一個錯誤的大夢,沿線商機和民宅慘遭破壞,民苦不堪言。然而,這個錯誤卻也意外播下一顆顆藝術的種籽,當海安路通車後,種籽一顆顆萌芽,一間間破敗的舊屋,在滿腦子創意和充滿阿Q精神的藝術家眼中,竟成了最佳的實驗空間。海安路兩旁,裝置藝術、塗鴨文化接踵出現,藝術氛圍形成後,又吸引許多獨具特色的商店、餐飲店和pub進駐,將海安路串連成數百公尺的明珠。不論傍晚或夜晚,皆展現迷人的風情,遊客玩累了,若想停下來歇歇腳,海安路商圈絕對是最佳選擇。近年來在府城人的努力下,此區已從「美麗的錯誤」,找回「錯誤的美麗」,五條港的北勢街已重現昔日風華,海安路也成為裝置藝術的天堂,兩旁商家如雨後春筍般開張,已成為遊客入夜後最佳休閒去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