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將沙灘依高潮線區分,在極端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係屬前灘無維管束植物帶,高潮線以上則為後灘草本植物帶,該類生育地以馬鞍藤與濱刺麥分屬兩大優勢。沙丘植物可以算植物的先驅者,在沙丘上每日必須忍受強風吹襲,再加上砂粒磨損的的機械傷害,而且長期缺乏水分。然而還是有些物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發展出一套生存的法寶。它們大都有匍匐而分節的莖,可以讓它們先試探性的前往沙丘地,一旦有機會讓植株生根定著,即可攔截更多的飛沙,以形成更大的沙丘,而然植物也就更有機會擴植。濱刺草是最有發言權的濱海物種,許多植物因分部的範圍較廣,不能說是完全屬於濱海植物,不過濱刺草的家永遠就是在有海、有沙、有大太陽的地方,可說是「正港」的濱海植物;另外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其「旅行家」的特性,平時雌雄異株各處一方,一旦結婚生子,果實則以沙灘為舞台,藉著風力展開生命傳承的舞台。

 

 

 

「咦!快來看!海邊有一大片紫紅色牽牛花!」那可不是牽牛花喔!仔細瞧,它的葉子跟牽牛花的葉子是不一樣的,牽牛花的葉子常為廣心形,而這種植物的葉子先端明顯凹陷或是接近兩裂,形如馬鞍,所以它可不是牽牛花,它是典型的沙岸植物「馬鞍藤」。馬鞍藤.在植物學上隸屬於旋花科牽牛花屬,是一種多年生匍匐性的木質藤本,生長於海岸地帶,又名黌藤、厚藤、馬蹄草。全株光滑無毛,有乳汁,常帶紫紅色,蔓莖極長而匍匐地面並向四面拓展;在藤蔓莖的「節」上,還會長出「不定根」,是典型的沙灘植物。葉子互生,柄長2~3公分,圓形或是寬的橢圓形,不過在葉子的先端則是明顯凹陷或是接近兩裂(與常見的行道樹羊蹄甲、洋紫荊的葉尖相似),摸起來質感像皮革質或是軟革質1,長約3~9公分,寬約3.5~6公分,基部鈍形或稍呈腎形,全緣,兩面光滑。

 


馬鞍藤的花在海濱植物中是最特別的,花期幾乎全年不斷,尤以夏季最盛,遠看很像牽牛花,可別再誤認它是牽牛花喔!其花為聚繖花序,由葉腋長出,不過在同一個花序上,通常一次只開一朵花,這也是為什麼馬鞍藤的花期很長的原因之一。花萼5枚,宿存、離生,橢圓形或是寬卵形,約5~10公釐長;花冠輻射對稱,漏斗狀,粉紅色到淺紫紅色, 5淺裂,約3.0~6.5公分長;雄蕊5枚,與花冠的裂片互生,2長3短,且花絲的基部被毛;子房上位,光滑無毛,柱頭2裂。馬鞍藤的果實為蒴果3,球形、2室、光滑無毛,直徑約9~16公釐長,剛開始呈黃綠色,成熟時則轉為棕褐色。種子4枚,黑褐色,其上密被柔毛。馬鞍藤通常是沙岸最前線的植物群落,耐鹽又耐高鹼性土壤,而且還懂得用地遁法將莖埋入沙層中,只留下有角質構造保護的葉片在地面上,不僅減少水分的蒸發,還可防止灼傷,而且每一莖節都會長出細長的不定根,不僅可固定植株,還可深入吸收珍貴的水分和養分呢!花大而且色彩艷麗的馬鞍藤,有「海濱花后」之稱,只不過花朵壽命極短,清晨綻放,過午即已凋零,想欣賞其繁花景致,務必要在早上十點以前去欣賞。

 


 


 


 


 


 

看過美國西部拓荒電影的人或許曾注意到,在那廣闊的沙漠裡除了仙人掌外,還有一種刺刺毛毛的圓球在沙地上滾動,那是植物的繁殖機制之一。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東西。禾本科的濱刺麥,就是利用那渾圓的刺球來散播它「愛的結晶」,另外請注意它的根系,細密廣大的根群是它生存的王牌。它們主要分布於台南縣海堤與防風林間狹長的乾沙地及沙洲。濱刺麥為多年生草本,常見於海邊沙地,在新形成的海岸砂堆裡,它常是著名的先驅植物。濱刺麥屬於禾本科的濱刺麥屬,稈木質化,堅硬而強壯,匍匐或直立性,節間被有白粉。葉片線形,長5~20公分,顏色較一般的禾本科植物來得淡。葉片剛硬,末端針刺狀,並向內卷曲極易傷人。雄花序呈繖形的穗狀花序,外觀略成半圓形;雌花序呈放射狀繖形,外觀成球形。濱刺麥的雌花序外觀似乎是長久演化的成果,這種造型對種子的傳播相當有利,種子成熟時,花毬自花梗先端的關節處斷裂,隨風滾動,所經之處,種子即沿途散佈。只要風兒一起,種子就到處旅行去找地方落腳,新積成的砂灘上很快就有它的下一代立足,其理就在於此。濱刺麥成群生長在砂丘上,具有穩定砂丘的功能。

 


 


 


 


 

菟絲子(英文名:dodder)是一群蔓性草本寄生植物,完全依賴寄主植物而活。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春漢時期:西元前221~西元220年)書中已記載「菟絲」一名。1753年Linnaeus將這群植物命名為Cuscuta(菟絲子屬),置於旋花科(Convolvulaceae)中;1829年Dumortier將其另立為菟絲子科(Cuscutaceae),此兩種分類地位均有學者認同,目前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均是將其置於旋花科。

 

常被稱為「植物殺手」的菟絲子,倒比較像是「地痞流氓」,沒有寄主專一性(host specificity),往往同一單株有多種寄主植物共同供養,因此極少導致寄主死亡。在台灣,菟絲子的寄生種類相當多樣,包括蕨類、裸子植物、雙子葉植物及單子葉植物,自草本、藤本到木本的權木、喬木等,例如:平原菟絲子的寄主多達兩百多種,台灣菟絲子有一百多種寄主。此外,菟絲子有自我纏繞寄生的自我寄生現象(self-parasitim),也有寄生在別種寄生植物的重寄生現象(hyperparasitism),例如:平原菟絲子寄生在台灣菟絲子上、平原菟絲子寄生在一種樟科半寄生性植物無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上。

 

菟絲子是陽性植物,覆蓋寄生在寄生植株上,開花結果後整株會枯萎,其生活周期及物候期依不同物種及不同氣候地理環境而異。在台灣,平原菟絲子單株生活周期只有幾個月長,物候期沒有特定的季節,夏季生長尤為旺盛,幾乎全年可見開花結果;台灣菟絲子植株生活周期較長,9~11月間始有花苞形成,10~2月間陸續結花苞及開花,12~5月間陸續結果且全株逐漸枯萎,種子約5~9月間萌芽。菟絲子長期生長於台灣,是台灣生態環境的一員,目前雖對其他植物尚無構成嚴重危害,但具有潛在危害的風險,因此急需進行長期監測。基於藥用而引種菟絲子時,更需小心管理以預防蔓延擴散,以免危害到農地作物及林地植被,尤其是細莖的菟絲子比粗莖的菟絲子更難管理。菟絲子有非常廣的寄主忍受性,單株可寄生在多株多種寄主上,若其中有被病毒感染的寄主,此病毒可能經由菟絲子傳播到其他寄主上。例如:甘藷簇葉病(Sweet potato witches’ broom)可經由中國菟絲子傳播。菟絲子可成為病毒的橋樑,因而被利用在植物病毒的研究上,例如:利用中國菟絲子當媒介,將絲瓜簇葉病(loofah witches’ broom)傳染給長春化(Vinca rose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