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繁殖場---建築永恆不在磚石 是生命感動與參與


48歲的呂理煌,1992年畢業於美國SCI-ARC,回國後陸續於幾所不同的學校實踐其「工廠操作(Making)」、「做中學」、「做中鍊」的建築教學理念。1998年轉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任教時,設計籌畫「建築繁殖場」,並於隔年開始帶著學生以自力建造的方式,展開母體建築的建造實驗。有別於傳統建築作業中由建築師在紙上設計、後由工程人員建構空間的分工模式,「建築繁殖場」的每位成員直接觸及實際的建造活動,在親手構築的過程中,透過自由搭建,釋放其對空間的想像力。這對台灣的建築設計教育而言,帶來了相當不同的刺激。


「建築這一行的走向,將會是團隊的合作;而不是如以往單打獨鬥,或是以一個建築師的名字來當作明星範本。」呂理煌以自己在美國的建築學院訓練-關懷自然來延伸。他強調實作、不去約束學生們任何可能的天馬行空意識,倒是讓創意如複數般地無限繁殖;在這個兼具工場、遊戲場、生活場所的複合空間,讓每個學生展開和實踐心中的創意。


「我要求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身體力行,從實踐操作中學會尊重,並感受自然只有這樣的訓練,才能將建築價值觀與美學觀,寫入身體,形成一種恆久性的身體記憶。」呂理煌特別強調紀律,他說:「沒有紀律就沒有品質。」與一般的建築系所訓練的方式儼然不同,他一再提示研究生對大地與自然空間的尊重,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性。一開始參與的研究生,有些無法接受或適應這種訓練方式而休學,前幾代更因為理念不合而退學。今年已是第十二代,這群23至28歲的年輕人,多半要到第二年才會開始認同。「我只是將建築最基本的材料認識和工具使用,讓他們實際體驗,從而去發現和實踐自己的「規」和「呎」;體驗團隊生活的紀律和工作態度。」


建築繁殖場 兩度參展威尼斯國際建築展


如今「建築繁殖場」團隊,歷經多項國內外展覽及空間創作計畫,以富實驗性的觀念與建構手法,提出嶄新的建築藝術創作思維。除在國內建築學界打響聲譽,2004、2008年更受邀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6年參與德國魯爾美術館的國際建築展,亮眼的表現受到歐洲建築界注意,陸續受邀到瑞士、丹麥、荷蘭、西班牙等地展出。尤其是2008年第十一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受邀於大會主題館區-義大利國家大會館中展出;這是台灣歷年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以來,所未曾寫下過的紀錄,也是台灣應對國際當代建築課題與國際前衛論論述對話的一個新里程碑。


兩年一度的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是世界第一大建築展。台灣從第七屆參展,但因政治問題,無法以「國家館」的名義正式參展。只能由國立台灣美術館租賃位於聖馬可廣場的「普里奇歐尼宮」做為台灣館,展出台灣建築作品。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呂理煌卽代表台灣館參展,而相隔四年,策展人貝斯基(Aaron Betsky)看上了由呂理煌領軍的建築團隊「建築繁殖場」,主動來函邀請參加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展「建體之外的建築」。


2008年「菓凍迷宮」在出國參展之前,先在台北總統府前暖身夜展,白色塑膠桶疊成迷宮,燈籠般閃耀絢麗光芒,營造出炫目如幻的夢境,九月登上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館。這是台灣首個正式受邀參加世界第一建築大展的作品,並以「TAIWAN」的名字參展,同時,第65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閉幕晚會,還邀約呂理煌設計氛圍場域,這都是藝術外交上的重大突破。


回溯2006年「繁殖計畫D:開放實境」,參與德國魯爾美術館的國際建築展「城市絮語」,2007年開館的魯爾美術館,由荷蘭建築大師庫哈斯操刀設計,埃森市特別在開館前舉辦國際建築設計展「邁進2006」,邀請超過20個國家的300個參展團隊,呈現關於未來、生活、設計、建築以及城市空間的五個美學議題,建築繁殖場受邀參加其中的「城市絮語」。魯爾美術館位於德國魯爾區埃森市的礦業同盟工業文化園區,此地曾是歐洲最大的採礦區與德國的工業命脈,以包浩斯建築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從廢棄工業區搖身一變為藝術文化特區。


德國開放實境 台南神龍回來了


「我們想像這裡曾經是沈浸在時間深海中的城市遺址。」呂理煌回憶展場空間中既有的工業設施、機具,全都是過往城市歷史的遺跡,而新介入的繁殖場作品便猶如「深海中的珊瑚礁岩」,與舊日的遺跡、機具交錯。整個作品的結構猶如穿梭於機械元件間的珊瑚礁,自由地往任何一個可能生長的空間向度蔓生、繁衍。當訪客走進「開放實境」裡,將如「海洋生物」般穿梭、棲息於珊瑚礁岩;在這裡遇到既有的鋼梁結構、線路、配管等空間元素,觀眾將以身體去接觸和感受行走於礦場坑道中的空間,從而將原本穿梭、遊走的閒適,轉換為充滿險阻、緊張的歷險。


2005年在台南市海安路的「繁殖計劃A:神龍回來了」,以台南市海安路與民生路口的轉角畸零空地,在地下街的入口處,建造出一座可供人們認識,交流,觀看,遊走,遠眺海安路的新園地,如同小型的桃花源,以松木條搭建出密實的建築結構,由兩座高塔及銜接高塔的結構橋與平台組成,高高地矗立在海安路和民生路轉角,彷彿揭示著早已消失在府城五條港的榮景再現。夜晚,當燈光打上,海安路散發出迷人的浪漫氣氛,吸引許多民眾到此散步、拍照和遊憩,加上「燈桶椅」的裝置,當地民眾口中的「廟會」功能,吸引住更多的年輕人或是孩童,在這個每天超過上百人出入的地下道上方或是周遭方圍,重新建構及填補海安路的新故事與記憶空間。


建築學者漢寶德形容呂理煌為「全世界新世代建築界的異數」。對他來說,建築師的光環絕對不是追求時尚,設計豪宅;而是探索、實踐其中生命的感動與參與。他認為,一個城市的誕生非僅由建築或空間本身所定義、建構,更應由人類行為決定,就如同英國建築師Cedric Price名言:「建築必須允許人們去想像那些超乎想像的可能性。」「菓凍迷宮」成為活化校園與活動的地帶,而對於成大校園環境藝術節來說,更是引燃火苗的一個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