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腹鷴是台灣特有種,因羽色華美,所以又名華雞。在鄉野間,也由於語音的演變,一般均稱為哇雞山雞。古人說:「華雞,較錦雞微大,冠與面俱赤,脛足亦然。尾黑白相間,長一、二公尺,毛羽五色陸離。」 學名Louphura swinhoii 雉科,英名為Taiwan Blue Pheasant中名新名為藍腹鷴藍腹鷴昔日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是很普遍的鳥類。過去與帝雉同列於國際動物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現已除名,降級為瀕危物種。牠們通常棲息於原始闊葉林或樹林邊緣,大多於晨昏時覓食活動。主食昆蟲、植物嫩芽、漿果或是種籽等。成鳥約長:公70~79公分,母46~50公分


 


慢條斯理,穩如泰山


想在野外觀賞藍腹鷴,確實需要一些耐心因為藍腹鷴的個性安靜,斯文又機靈。牠不會像許多小鳥,彷彿怕人家不知他們在似的,整日吱喳吼叫不停,來敗露自己行跡。藍腹鷴白天躲藏在二十至二千五百公尺原始闊葉林底層,只有黎明或薄暮才出來沿著密林小徑覓食。在草叢中尋找嫩芽和昆蟲時,不會亂抓亂啄,狼吞虎嚥,而以腳爪優雅、熟練地將落葉撥開,再彎下身慢慢享用美食。條斯理的動作,使牠走過林地時幾乎沒有聲音。「就連在乾裂枯枝、落葉上走過也能不發出一點聲響,」親眼目睹藍腹鷴走過林地的謝孝同形容,他差點錯失見到藍腹鷴的良機。這種小心翼翼的特質,使許多遍走嶺水畔,看盡臺灣各種野鳥的「老鳥」(經驗豐富的賞鳥者),卻無緣在野外見到藍腹鷴,成了他們共同的遺憾。




 


五光十色的萬花筒


藍腹鷴之所以如此懂得保護自己,和牠屬於雉科鳥有關,雉鳥與其他鳥最大的不同,在牠們以地面為家。英國動物學家大衛.艾登堡在「地球上的生命」書中指出,飛行消耗的體力大多,要不是陸地上的天敵,尤其哺乳類物人多,鳥類逮到機會,寧可放棄飛行。雉鳥有如鳥類的開路先鋒,選擇了與眾多強敵為鄰。為應付地面危機四伏的狀況,牠們發展出「高度的警覺心和喜歡隱藏身體的習性,」美國奧杜邦協會出版的「野生的鳥」書中如此描述雉科鳥類。「矛盾的是,他們雖然喜歡隱藏自己;體色卸又艷麗異常,引人注目,」該書指出,尤其雄性雉鳥更是五光十色。開屏的雄孔雀就是一例。藍腹鷴亦不例外。「陽光透過樹葉的隙縫,灑落在這隻藍腹鷴閃著藍、綠、紫、暗紅等顏色的羽毛上,真是美麗極了;它們不停地閃爍輝映,像光線透過多色玻璃,不斷折射跳動。牠真像是一支五光十色的萬化筒。」這隻令謝孝同博士驚為天「鳥」的萬花筒就是個「男生」。


 


後宮佳麗三千


雄性藍腹鷴山頭至尾身長約二尺、高約卅公分。烏黑的身體如披上黑絲絨外衣,美麗的華袍還會隨著亮光閃爍各色光澤。牠的臉及腳為鮮紅色,白色羽冠使牠更具神采,一對長的四十公分的白色尾羽,則是許多過去打獵的原住民覬覦--用來做裝飾的對象。雌鳥體型比雄鳥小,體色與雄鳥相去千里。除頭及腳為紅色,全身赤褐色,佈滿土黃色v字型斑點。雌鳥外型不及雄鳥多采多姿,幾乎是所有雉科鳥的共同特徵。男女有別的原因為「向雌鳥炫耀是雄雉很重要的任務,」一位鳥類學家說明,雉科鳥多是一夫多妻,雄鳥為吸引後宮三千佳麗,外型自然較出眾。有些雉科鳥,在繁殖季節,雄鳥們更需彼此一較「姿色」;被同性共推為最出色的雄鳥,才能一親所有芳澤。並非他們「重色輕友」,「目的是藉一隻特別優秀的公鳥繁殖優良的後代,」大衛.艾登堡在「地球上的生命」書中解釋,對生活在地面的鳥,更需藉此方法延續他們所擁有的特殊本能。




 


林向改良的受害者


臺灣有紀錄的鳥約四百種,十六種為臺灣特有種,其中以藍腹鷴和帝雉體型最大,也格外引人注目。藍腹鷴分佈的海拔比帝雉低,斯文豪來臺期間,首先在山上看到了其他國家沒有、令他「驚豔」的藍腹鷴。他把藍腹鷴標本帶回英國後,這種美麗的大型雄鳥,果然在歐洲造成轟動,成為西方人最早知道的臺灣特有種動物。由於牠在國際間的盛名,一九六二年,國際保育聯盟把牠列入紅皮書(被指定受國際保護的世界各種珍貴瀕臨絕種植植物名冊)中受保護。斯文豪來臺時,藍腹鷴雖不是普遍可見,但他有「偶爾還可以在低山地區的樹林或原住民的屋頂上,看到他們在展示自己」的記載。今天二十公尺以下的地區,已見不到他們的蹤影。因為他們生長的原始闊葉林被視為沒有經濟價值的林木,二十公尺以下的原始林被大量「林改良」 砍伐後改種經濟林,它不像闊葉林那樣隱密,藍腹鷴不喜歡,只好另擇高處發展。雖然被視為瀕臨絕種,「但要雉科鳥消失,並不容易,」「野生的鳥」一害舉十九世紀美國雉科鳥類野火鶴也曾遭濫殺為例,當時他們數量雖急遽減少,但目前仍然存在。


 


人類與雉鳥密不可分


理由之一,是因為她們在陸地生存的本能還是很強。由於走路的機會比飛翔多,牠們的腳也比生活在樹上、海洋、沼澤的鳥發達,遇到「壞人」,跑起來很快;飛翔的能力也末消失。木柵動物園鳥園組長姚重志表示,藍腹鷴在危急時,可以一口氣由這個山頭;飛到另一個山頭。 另一不易亡種的原因是,「雉科鳥很能適應人類文明,幾乎所有家禽都是雉類演化而成,」大衛.艾登堡在另一本著作「活生生的地球」中再次提到雉鳥時表示。人們在雉鳥的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工繁殖、改良品種一直不斷。因此,雖然藍腹鷴是野生雉類,人們進行牠的繁殖卻是輕而易舉。




 


野生野長,逍遙自在


藍腹鷴正是目前我國民間人工繁殖最多的野生動物之一。臺南縣學甲鎮有人繁殖到五、六百隻,賣給人觀賞、飼養。當然,少不了也有用來當「山珍」進補的。臺北市木柵動物園為了要讓大家能在動物園看到臺灣特有的動物,目前也在進行藍腹鷴人工繁殖。對於被人工繁殖、養在人類勢力範圍中的雉科鳥,我們的老祖先莊子倒有一段話,可代表他們的心聲:「澤雉,千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意思是說:他們寧可野生野長,逍遙自在,不願在籠中飽食終日,雖被養的自白胖胖,精神並不爽快。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上山賞鳥的謝孝同另有擔心。他曾指出,人工繁殖的動物品質不如野生種,要是有人好心想「復育」特稀有動物而將藍腹鷴野放,或佛教的善男信女買來四處「放生」,會影響野生鳥的品種,也可能破壞自然環境。以自然為導師, 另一位保育人士則以為,謝孝同深入原始森林、忍受各種不便、勞動筋骨、花一天時間等看一隻藍腹鷴、見到鳥時又不敢驚動牠....的經驗,可以提醒現代人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和尊敬、愛惜我們的山林。況且,坐在家中養寵物,或到動物園看被人養大的動物,是不能與「使自己也和鳥一樣,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所給人的體悟相提並論的,」他說。




懸繭蜂Meteorus Haliday的介紹


自gaga網http://gaga.jes.mlc.edu.tw/new23/9005/s87.htm












小刺山柑( Capparis henryi Matsumura ) 的一個花序分成七、八節,每節有5、6個花苞。每天清晨,整個花序會有3、4節各開一朵花。也看風看天氣,有時只其中的一節,開一朵花。同一時候,一棵小刺山柑只會掛一、兩個花序,不像其他樹種,花滿枝頭,一齊開放。所以一棵大大的小刺山柑,開起花來很小氣。也因此,它的花期很長,一棵樹2個月還有花開! 




銳葉山柑 (Capparis acutifolia Sweet), 常綠小灌木。小枝光滑或近光滑,基部無小鱗片,無刺或有直刺。單葉互生,紙質,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銳尖,葉柄長 0.2 至 0.7 公分 。果實橢圓形,熟時紅色。本島中南部中、低海拔山區有分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