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乾淨清潔的水源,是避免砷中毒的根本之道。
by 陳建仁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砷其實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其化合物之一就是古時候常拿來當做毒藥的砒霜。不過國人對砷的印象,應該是從烏腳病得到的。1950年代末期,在台灣西南沿海的北門、布袋、學甲和義竹等地區,開始出現烏腳病。烏腳病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症狀,只有因肢體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出現的手腳末端有冷、麻感覺,以及將手、腳抬高一陣子,指尖和腳尖就變成白色的徵候。另外,一般人手腳如果碰到尖銳的或是熱的東西,就會很快地縮回來;但是烏腳病患者因為手腳末端的末梢神經受到破壞,因此缺乏這種反射動作,使得四肢末端特別容易受傷而發生潰瘍。


一般人潰瘍通常很快就會好,但是烏腳病患者的潰瘍卻不容易痊癒,而且會慢慢擴大、變成黑色壞疽,然後繼續往上延伸。當地人稱烏腳病為「烏乾蛇」,這是很傳神的名字,「烏」指的是壞疽的顏色;「乾」是指壞疽部位不會流出血水;「蛇」則是指壞疽會從四肢末端往上延伸。由於患部極度疼痛,有些人甚至會因無法忍受而仰藥自殺。烏腳病的臨床變化與糖尿病末期的周圍血管疾病相似,它的病理變化包括「血栓血管炎栓塞」和「動脈硬化栓塞」,造成血液無法流通,而使肢體呈現烏青壞死的現象。在當時,這種病的唯一治療方式,就是截肢,所以孫理蓮牧師、謝緯醫師和王金河醫師就一起合作,為當地患者免費進行截肢手術。他們還教導截肢患者編織草蓆、竹簍,讓他們有獨立謀生的能力。謝緯和王金河這兩位醫師因此獲得醫療奉獻獎,以表揚他們的仁心仁術。不過,他們無法確定烏腳病的病因,於是將當地的流行狀況轉達給台灣大學醫學院,請台大的團隊來調查。


台大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在西南沿海烏腳病流行鄉鎮的居民使用兩種井水。一種是大約只有3~5公尺、可以直接用桶子取水的淺井,取出的水比較鹹。另一種是深約30~100公尺、與地下水層接觸的深井,取出的水是淡水,因此當地人大多飲用這種井水。陳拱北、曾文賓和吳新英等教授調查發現,喝深井水的人特別容易得到烏腳病,而喝淺井水的人則否。進一步分析深井水和淺井水的差異,發現深井水的砷含量特別高。他們同時還發現,喝深井水的人,皮膚上會出現雨點狀的黑斑,黑斑之間還可發現皮膚癌,飲水的砷含量和皮膚癌有劑量效應關係。目前孟加拉的砷中毒狀況,相當於當初台灣西南沿海居民開始喝深井水的前10年,還沒到達出現烏腳病的階段。


除了烏腳病和皮膚癌之外,砷也與人體內臟的癌症有關。我在1985年開始發表論文,報導砷會引起內臟癌症,包括肺癌、腎臟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一開始有許多人還表示存疑,後來在智利、阿根廷、蒙古、美國等地也有相同的發現。由於台灣對砷中毒的研究最完整而深入,促使美國引用台灣的研究數據,重新訂定飲用水的砷含量標準,由原本的50ppb降為10ppb(1ppb為10億分之一)。


我們進行長期研究,嘗試驗證一個假說:「如果砷會引起動脈硬化,應該不只局限在周圍血管。」過去,葉曙教授在從事烏腳病研究時,發現烏腳病患有嚴重的全身性動脈硬化;他從烏腳病患者的屍體解剖調查發現,一位30歲病患的動脈硬化程度,比非烏腳病流行地區的65歲老人還要嚴重。由於血管是相連的,如果手腳的血管會硬化,那麼心臟以及腦的血管也可能會硬化。後來我們確實發現,砷和缺血性心臟病及腦中風等也都有劑量效應關係。


既然砷會引起動脈硬化,那麼糖尿病和高血壓這兩個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是否也和砷有關係呢?在1994和1995年,我們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分別指出砷也會引起糖尿病和高血壓,當時全世界都沒有相關的文獻發表,直到2000年以後,孟加拉和瑞典才陸續有相同的發現,砷不但會引起糖尿病與高血壓,還有顯著的劑量效應關係。砷和其他重金屬不同,例如有機汞會累積在神經系統,而鎘則會累積在骨頭與腎臟,但無機砷進入人體後,大約兩小時後就會遍佈全身。由於砷會廣佈在身體的各個器官系統,因此在身體各部位都可能造成病變,我們的研究也顯示,除了烏腳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及各種癌症外,慢性砷中毒也可能引起白內障、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行為發展遲滯等病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