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天主堂裡,處處可見日本神社的遺蹟;來自西方的天主堂與東方的日本神社並存於一個空間中,紀錄的是日本軍的血、太魯閣族人的恨,還有天主教的包容,以及神父保存歷史紀念物的先進觀念。


新城的地名由來,乃是清嘉慶年間淡水廳人吳全從蘇澳搭船在花蓮登陸的第一站,為了防禦原住民的侵擾,乃修築堡壘,取名「新城」。爾後不論在羅大春開闢北路蘇花古道或是在日據時期,新城都是重要的駐守點,因為這裡是進出太魯閣及蘇花臨海道的交通樞紐。

事情的起源要從1896年,台灣割讓給日本的第二年說起,那一年的12月,駐守新城的分遣隊士兵,竟然姦辱了1名太魯閣族少女,士兵的獸行引爆附近部落憤概不滿,最後在漢人通事李阿隆協助下,2名部落頭目帶領壯丁,聯手將新城分遣隊共13人全數殺害作為報復,這就是花東原住民抗日史上,知名的「新城事件」。

新城事件只是個開端,之後還有「三棧事件」、「加灣事件」,以及震驚統治當局的襲殺花蓮支廳長大山十郎等36人的「威里事件」,雙方衝突從未間斷,直到1914年,日軍2萬精銳軍警三面包夾,花了3個月的時間夾殺2千名太魯閣戰士,長達20年的對峙才畫下句點。這13名日軍官兵雖然犧牲,但也開啟了日本人要達成其理蕃政策制定的決心。在1914年當時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太魯閣討伐軍事行動」,正式行使對太魯閣族的治權後,便在今日新城天主堂的位置建造簡單的紀念碑以為紀念,之後又在1937年改興建神社,光復後雖然改為天主堂至今,但濃濃日式風格與建築規模依舊十分鮮明。

如今要探訪神社遺跡,可從排列呈L型的三座鳥居門開始,第一座鳥居少了兩翼,乃是68年中日斷交時被鄉公所鋸斷;第二座及第三座鳥居則多了兩側的柱子,乃是當年天主堂神父唯恐鳥居被拆除所做的掩飾,因為這樣就不像鳥居了,所以得以保存至今。現在看來,實在有點阿Q,但也因此能夠將古物作保留,從結果來看還是好的。進入第二座鳥居門就是神社的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已經換上新的,但也有舊時的,從外觀的顏色與斑駁風霜便能辨識出來,而走到底的階梯前尚留一對神社的守護靈獸。進入第三道鳥居就可看到神社的基座,如今改為聖母亭的地方,左手邊的涼亭是昔日的手水舍,進入神社參拜前,必須在這裡洗淨雙手及身心,而整顆花崗岩鑿刻的水池,如今被置放在教堂內,成為教徒眼中的聖水。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宗教皆賦予它洗滌身心靈的崇高意義,這也算得上是各個宗教殊途同歸的目標。



位於花蓮縣新城鄉新城村的「新城天主堂」,前身是日治時代的「新城神社」,目前保存數座「改良式」的「鳥居」,還有幾座石燈籠、石狗、石獸,充滿了濃濃的日本風味,這座日本神社的興建緣由,必須追溯到1896年發生的「新城事件」,但為何後來又變成天主堂,讓不少花蓮民眾和遊客感到好奇。「新城事件」發生後,日軍遲遲不敢侵入太魯閣山區,直到1914年間,才在新城地區興建一座木造的神社,用來紀念死去的日軍官兵,並在1937整個局勢較為穩定後,在原地以水泥材質重新建造神社,這就是目前所看到遺址。


國民政府來台後,新城神社逐漸遭到破護,日漸荒蕪,直到1956年間,才有天主教堂申請進駐並興建宿舍,令人好奇的是,當年天主教神職人員並未因為宗教不同,就毀壞舊有的日式神社,反而加以維護保存,造就迄今依舊可以看到天主教堂與日式神社遺址並存的景觀,宗教與人為善的胸懷,在這裡得到充分的證明。新城天主堂目前仍保持完整的獨立區塊,庭園呈現典雅的氣氛,高聳優美逾80年樹齡的老黑松,搭配懷舊的神社遺址與莊嚴的天主堂,顯得古樸、讓人興起思古幽情,遊客不管是前來追憶新城事件,或單純前來悠閒賞景,均讓人感到沉澱心靈的效果。不像台灣許多日人遺跡遭到無情的破壞,或遭國民黨政府硬是塗上黨徽,或改成毫無美感的建築,新城天主堂兼容並蓄保留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建築,鳥居與聖母像並存的場景,別有一番錯置的後現代感,不管先來後到的建築意象同時呈現,象徵台灣這塊土地充滿了人情味,藉由建築本身產生美妙的共鳴。




太魯閣山腳下的村落裡, 爬滿藤蔓的船型教堂, 襯著後方筆直高聳的鐘樓, 昂首優美的弧度有了穩定的依靠, 據說這座船型教堂將帶領信徒們乘著方舟, 朝西直達聖域耶路撒冷, 那是一處充滿喜樂的聖土, 未啟航前藤蔓就像是繩索定錨似的緊固, 揪合著這片佈滿仇恨的土壤, 這浸染著兩個民族鮮血的土壤, 教堂外的兩對靈獸石像, 還有三座據說可將祈願直達天廳的鳥居, 以及八座象徵光明的石燈, 都見證了那段流血的日子, 而今東西兩種文化就在周圍松柏樹的環抱下有了共同的色彩......




新城天主堂(聖母元后堂) 花蓮縣新城鄉博愛路64號 興建年代:西元1966年



















高麗犬,日文是『 こまいぬ』,漢字寫作『狛犬』,又稱高麗狗、胡麻犬等,祂是作用跟中國石獅子差不多的神獸。從日本的角度以及字義上去了解,狛犬的「狛」字,無論是解釋成朝鮮古民族稱(狛)、西方(高麗)傳入舶來品等,都指出狛犬是從高麗(現在的韓國)傳到日本的東西。高麗、日本早期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一般認為,狛犬是石獅從中國傳到高麗,再由高麗傳到日本。是種很像石獅,但造型不同,功能作用上則與石獅差不多的神獸。到了現代,日本人用型態去區分狛犬,張嘴無角的狛犬是『阿』型,閉嘴有角的狛犬是『哞』型,不再有性別之分。光復後,政府可能是基於那段被壓榨、奴役、剝奪、虐待、殘殺的歷史,或單純只是政治的操作,下令破壞這些日本神社,絕大多數的神社皆被破壞光了。但狛犬(高麗犬)卻躲過了一劫,仍有不少高麗犬被保留了下來,這又是為何?原來是因為,高麗犬長的跟石獅很像,神社被破壞後蓋起了中國式廟宇、忠烈祠,高麗犬就「就地取材」被當成了石獅來擺放。網路上提到辨識的重點在於狛犬尾毛向上如柏樹的特徵(高麗犬尾巴像竹筍一樣,比較容易理解)﹐狛犬身上有特殊的幾何紋飾(神紋), 高麗犬辨別性別方法是,嘴巴張開的是公的、嘴巴閉著的是母的,這是傳統社會男尊女卑觀念所致,男人開口說話,女人閉嘴聽就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