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舊稱「眠腦」。太平山森林的開發很早,於民國三年(日本大正三年)台灣總督府即已著手開展伐木作業,後來陸續興建森林鐵路至土場,於民國十三年完成,並採用第一架蒸汽集材機。當林場大規模採伐時,即開始架設索道及山地鐵路(即現稱之蹦蹦車),但目前大部份已拆除,只存留部分舊跡。太平山開發初期的運材方式以山地鋪設木馬路或修羅滑道,將原木拖運至現在的土場,而轉入水流,順蘭陽水道流放至宜蘭員山貯木場,此種水運法謂之管流。民國71年停止採伐作業,並實施人工造林。民國72年正式設置森林遊樂區,推展森林生態旅遊,藉由推廣太平山之美,使遊客親近森林、體驗自然生態的奧秘,進而喚起對環境的熱愛與關心。民國92年開始於各據點增設各具特色的步道設施,提供更多更不同的遊憩方式。

 


 

日治時期,太平山以其蓊鬱且茂密的檜木森林資源,木材的開採量係榮登當時台灣三大林場(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之冠,為了全面開採太平山豐盛的林業資源,民國7年,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台南製糖會社等單位興建從太平山到羅東的森林鐵路,直至民國13年開通。除山上索道及鐵道外,平地路段由大同鄉土場經三星鄉天送埤最後到羅東鎮竹林里,全長36.8 公里,有七座檜木隧道。營運56年後,因太平山停止伐木,鐵道終於在民國68年全線停駛,太平山鐵道也就走入歷史。

 


 

太平山上有條「太平詩路」?以前從沒聽說,這回上了山始親眼見識到。旅遊回來查了資料,原來台灣東北部第一條文學步道──太平詩路,是在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雨霧縹緲的宜蘭太平山揭幕的。為了替這塊見證太平山開發史的原始森林,增添文史采風,出身蘭陽地區的藝文菁英李潼、黃智溶等人作詩,戴埤圳、廖慶昌揮毫,張永能塑燒陶板,加上簡閱卿為太平詩路題字,打造出隱藏在深林幽徑中的「太平詩路」。羅東林區管理處將李潼詩作,連同文學作家黃智溶所作共二十首新詩,以陶版塑燒後,設置在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公園內的原始森林浴步道中,讓李潼的「氣味」如同太平山繚繞的雲霧山嵐,終日擁抱著太平山。什麼樣的詩文,才能讓氣喘吁吁的登山遊客,心有所感?什麼樣的情懷,才能與四面八方前來的舊雨新知共鳴?每一首不滿十行的現代詩,如何鋪陳太平山的現代風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