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採訪/鄭微宣   美濃兩代米家--- http://www.wretch.cc/blog/ricenotes



2005年,我們家開始在田地休養之後,投入自然農法的努力,以多元種植、多元生鮮的理念,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我們是高雄縣旗山區旗美社區大學的好夥伴,同時也是美濃社區工作的參與家庭。我們可以協助消費者安排農村參訪與短暫停留行程,同時也非常樂意依照季節的不同,提供不一樣的農村體驗活動。




豔燦燦的南台灣陽光,照射在垂穗累累的稻田,映出綠底金黃的大片農村色彩,這裡是美濃,擁有依山傍水的獨特美景與自然資源,有個農村子弟,捨棄了城市中的高薪,回到農村裡生活,一點一滴改變家中原本已操作40多年的慣行農法,用無農藥化肥的自然農法,推行「責任種植」的觀念,步履雖緩,但十分堅定!




一個返鄉青年的農村夢想畢業於台大機械系的張正揚,現任職於旗美社區大學,旗美社大是全國第一所在農村開辦的社大,努力推動著農村教育,從有機農業、各式居民生活需求、生產者的健康、整體環境的提升、城鄉教育等,皆為社大開課的面向。




身為社大主任的張正揚,1997年捨棄了人人稱羨的中鋼工作回到家鄉美濃。問及返鄉契機和家人反應,張正揚表示:「我認為有些事必須把握當下、馬上去做,錯過了時間點,機會就會一去不復返,就像當初的反水庫運動或是現持續推動的農村教育。」回到美濃在非營利組織任職的他,接著苦笑說:「當初回來家人當然不贊成,他們覺得回農村等於沒出息。這也反映了台灣社會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農民非常正當努力地工作,卻得不到應有尊重。我從前認為這可能是個人或地區的問題,但後來發現這是台灣社會對農民的普遍觀感,我想這和政策有關係,國家對農民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日本,將農民定位為『糧食的守護者』,他們認為是農民幫日本人保障了糧食的生產,農民的社會地位得到尊重,也獲得應有的回報,這才是良性循環。」




責任種植、友善消費,進入良性循環下午兩點,南台灣的太陽正熾熱,忙完一早上的農事的張媽媽正小憩一番,待陽光威力稍減後再下田繼續忙碌,這是南台灣慣常的農村景象。張正揚的媽媽──張劉靜英女士是美濃兩代米的主要農事操作者,主要種植稻米,還有小規模的黑豆、蘿蔔等作物,「務農真的很辛苦啦!忙了幾個月賺的錢才一點點,加上現在家裡的田不噴農藥、不灑除草劑,不用除草劑就要用人工方式拔草,自產自銷的模式下,收成時要請人來收割,米烘乾碾回來還要自己包裝,很累喔!」張媽媽述說著自然農法的辛苦及困境。










走到後院,張媽媽拿著她做的高麗菜乾給我看,「傳統客家人總會手作醃漬菜,來度過非盛產期,這是古老農家智慧,我自己也做些傳統醃漬發酵物來給家人吃。之前曾去菜市場買過筍乾,看到筍乾下鋪著一顆顆像冰糖那樣大的防腐劑,我嚇壞了,所以無論市售品多便宜,我都習慣動手自己做。」張媽媽分接著把我帶到前院,看正在接受陽光洗禮的一大缸日蔭豆豉,「你嚐嚐看!做給自己吃的東西絕對沒有防腐劑。」拿了幾顆放入口中,一股爽朗清淡的甘香在口中傳開,開始想著為何以前對於豆豉的印象只有死鹹及怪味。這些季節性的發酵醃漬物,每每一上市就被訂購一空,手腳晚了,只得明年請早!




沒和當地農會合作,「自產自銷」是兩代米堅持的觀念,張正揚希望傳遞「責任種植」的信念,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用最友善的態度對待土地、善待環境,土地也會以最好的食物回報人們;而「自銷」能直接對消費者負責,超越單純商品交易與金錢買賣的「無機」關係。兩代米希望消費者透過網路或來到產地,直接看見他們購買的農產品是以何種方式被生產,同時相信也認同生產者對於成本與利潤的合理定價。於是,買賣間的情義逐漸建立,兩代米就是「種給朋友」的米,而消費者也可經由互動,感覺到這些小農朋友是為自己口中的食物不斷努力著!




農村是一所學校「責任種植、友善消費」是兩代米的產銷中心思想,他表示雖然自己與太太不是家中農事的主要操作者,但他返鄉能做到的是「觀念的改變、銷售的管道、觀察與記錄」。他改變了家裡運行40多年的慣行農法,不但運用部落格作為銷售管道,更與太太洪馨蘭在上面做詳實的農村生活記錄。




此外,於社大任職的張正揚,賦予自己更重大的責任──投身農村教育,提升農民意識,「一個人的生命中有很多需求,許多需求可透過學習來滿足。比方說農村婦女是很缺乏社交生活的,有的學員中年守寡,原以為日子就是如此日復一日終老餘生,偶然參加了客家民謠班,唱出了興趣,表演受到肯定後,她開始期待著未來。若不是透過共同學習、夥伴刺激等,她生命裡不會出現這樣的感受,學習活潑了她的生命,讓她對未來有更多美好的期待。」張正揚分享道。




在持續開課的數年間中,張正揚不斷遇見這樣的感動,在農村開設的社大課程,除了教導有機種植、善待環境之外,更多的是農民的自我價值提升與滿足。此外,張正揚與社大夥伴更希望能彰顯農村價值,提升農村地位,「我一直認為,對土地、自然的情感,是人類共同的原始鄉愁,只是現代人長期生活在水泥大樓裡,這部分就被壓抑了。有很多人想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所以我們想把在農村生活的好處整理出來,也要做農村記錄與開發農村體驗活動,透過許多活動來讓很多人對食物、對土地有感情!」他微笑說道。




「我們在地方上為農村農民努力著,政府也必須對農民更用心,打破這個對農民不友善的大環境,雙管齊下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更多人一起做,達到某種程度的規模或量,才能形成一些實質的改變!」張正揚期許著更美好的農村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