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臺仍在營運的糖廠,一間座落於善化,一間便是虎尾糖廠。現在的虎尾糖廠以製糖業務為主,比起其他已經轉型的觀光糖廠,和一般民眾仍有一段距離。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認為,虎尾糖廠是少數仍產糖的「活」糖廠,是珍貴的產業文化,因為虎尾驛與虎尾糖廠緊密的歷史關係與鄰近的地理位置,文化處希望兩者能互相作結合,比如規劃未來一般遊客只要在虎尾驛當天預約,就能參觀糖廠的糖業文物館,或是打通糖廠的圍牆,讓遊客可以更親近糖廠。未來虎尾驛將規劃成當地的旅遊資訊中心,希望藉由虎尾驛,結合虎尾地區的觀光景點,讓自行開車的遊客可以利用糖廠廣大的空地停車,再步行到中山路上的各處景點,如雲林故事館、布袋戲館與合同廳舍等,提供遊客一個更輕鬆方便的遊覽方式。

  



為了喚醒虎尾居民對虎尾驛的記憶,從十月初開始,雲林縣政府文化處便陸續舉辦講座,與有興趣的民眾一起回憶虎尾驛的風華,並且認識虎尾地區的景點。2009-十月三十一日虎尾驛將舉辦開館嘉年華,邀請各個團體表演活動。此外,未來還規劃虎尾驛每個月都有兩場活動與一場展覽,讓文化產業的價值不被埋沒。為了替虎尾糖廠運糖而設立的虎尾驛,也曾有一段風光的歷史,當年的虎尾糖廠,是全臺規模最大、生產量最高的糖廠,在過去糖業興盛的年代,每年十二月到隔年二、三月「五分仔」小火車就忙碌了起來,在通往各地的鐵軌上奔波,往西到台西、北抵台中,最南可達屏東潮州,將各地的甘蔗送回糖廠,製成蔗糖,再奔往高雄港出口成品。因為有著近乎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加上臺鐵並未在虎尾設站,在交通不發達的民國四、五十年間,虎尾驛成了虎尾地方居民重要的交通轉運站。當地居民吳先生回憶:「常常可以看見一大排運蔗貨車,後面拖著幾節車廂,裡面就載著車掌跟其他乘客」。因為龐大的運輸量,台西客運還曾在虎尾驛門口設了站牌,方便民眾轉搭客運。地方文史工作者許鴻德形容:「以前的虎尾驛就像現在的台北捷運站一樣,想去哪,搭小火車就對了。」但隨著各地公路開通,加上臺灣糖業盛況逐漸式微,虎尾驛最後也因不敷成本而關閉,目前仍實際在運輸甘蔗的,只剩下從虎尾到褒忠鄉的馬光線。










虎尾糖廠一九二六年糖產量位居全台之冠,而其酒精工場更是號稱「東洋第一」,因而使虎尾有「糖都」的美稱,更是台灣早期的三大製糖廠之ㄧ。 規模越來越大,其所經營的糖鐵運輸到了一九三○年代後期,北可到達濁水溪南岸,最南還可遠及南靖驛(嘉義水上鄉),而使得虎尾驛成為台灣糖鐵中部的總樞紐。到了民國四十二年西螺大橋通車,正式接通了糖鐵全台的運輸網絡,虎尾驛也成為糖廠五分車轉往中南部的轉運站,而此期間也是虎尾鐵橋最為風光的時期,每天不論是載貨或載客的五分車,不停穿梭於鐵橋之上。








虎尾鐵橋 (picture from web)


多樣貌的虎尾鐵橋


虎尾溪鐵橋全名應為「虎尾糖廠鐵道橋」,又名「會社鐵橋」。日治時期有許多鐵路橋樑都是採取鋼材桁架橋的設計,所謂的桁就是指屋頂下面托住椽子的橫木,其原理就是用另外一個橫架支撐橋樑重量,例如著名的下淡水溪鐵橋或是大甲溪、大安溪鐵橋,都是屬於鐵路桁架橋。但實際上仔細探究其建造歷史,才發現這座鐵橋具有豐富而多樣的外貌與內涵。


首先,當我們站在河堤上一覽其全貌,才發現整座鐵橋從北側開始桁架逐次降低,是採用看似三段高低不等的鋼架花樑設計,而且應該是台灣唯一一座多段式的鐵路桁架橋。全長約四百三十七公尺,共二十三座橋墩,二十二處橋孔的虎尾溪鐵橋。


虎尾鐵橋為三段式建橋歷史,四段式外觀的鋼架橋。首先是第一孔橋的空間桁架花樑鋼樑;接著是第二、三孔橋的平面桁架花樑鋼樑;第三段為第四至十孔橋的「I」型鋼板梁;第四段則是第十一至二十二孔橋的「工」字梁。只是我們站在河堤上遠眺,最後兩段的鋼樑高度幾乎相同,因此很容易誤以為是三段式鋼架橋。 曾經也有關於虎尾溪鐵橋的文章,提及為何要採取這樣三段式的桁架設計,但卻皆未提出較明確的答案。然而從一些相關的時代背景與脈絡,大膽推測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正逢戰時,各項物資缺乏,特別是各種鋼材皆被搜刮為戰爭之用,因此無法維持整座鐵橋皆以需要較多鋼材的華倫式桁架施作。


除此之外,鐵橋上的鐵軌為五分車與縱貫線火車共用,因此橋上呈現三條鐵軌並列的景象,這也是因應縱貫線貨運火車能藉由他里霧支線直接駛至虎尾,才又於外五分車的窄軌外側加鋪一條鐵軌。 民國八十七年雲林縣政府重新修復木板橋,取名「蕃薯庄板仔橋」。民國九十二年五月,虎尾溪鐵橋被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而使得這座見證虎尾糖業興衰、虎尾鎮起落的鐵橋,能夠被保留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