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頭社區位於新港(嘉義縣)與北港(雲林縣)之間北港溪的南岸,當高鐵南下一進入嘉義縣境越過北港溪時,從右邊車窗望出,即是新港鄉的板頭厝。若是開車可新港市區出發,順著嘉164、159縣道往西行一過高鐵高架的下方後,立即义入右手邊的小路,便可到達板陶窯。沿途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會出現頗富創意的藝術裝置,像是竪立枕木所形成的「大川詩道」及一隻隻的白鷺鷥1,或是引人會心一笑的「觀龍亭」之蛟龍出沒時辰表,其內仿舊的鍍鋅板白漆有些脫落,上寫著南下、北上不同的時刻,初看時完全聯想不到那是高鐵在此經過的時刻。此外,縣級國寶的嘉義客運售票亭外停放著鐵皮公車、復原的糖鐵板頭厝車站,讓時光停留在三、四十年前,你彷彿仍可嗅到當年人群熙攘的景況。而這個小小的村子內還有頂菜園鄉土館、舊河道土豆乾(黃水水的文化工作室)、二級古蹟水仙宮,板陶窯、陶華窯兩個交趾、剪黏文化園區,其所生產的素材供應著台灣各大小廟宇的剪黏裝飾材料,配合在地多元的文化景觀,這裡已是名符其實的藝術村。



在台灣糖業興盛的年代,嘉北線五分車(另稱「黃金鐵道」由嘉義至北港)起點由嘉義市行經竹圍仔、北社尾、牛斗山、三間厝、中洋仔、新港、板頭厝、灣仔內等站而達北港,全長共17.8公里,沿途經過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二大廟宇所在,當時嘉北線的台糖五分仔車,進入新港鄉境後第1個停靠的就是板頭厝車站,這是許多人新港人上學、上班的重要車站,民國六年起加入載客行列,最興盛是每年的農曆元月至三月的進香期,從早上6點到晚上 10 點,每日載客數約五、六千人。只是隨時代的改變,五分車開始入不敷出,終於在民國 71年 8月17日下午4 時45分,嘉北線最後一班五分仔車開出後劃下終點。



2008-「如果有一天火車若轉來時……」,充滿村民生活印記的板頭車站,在社區規劃師和當地居民的同心協力下,利用舊廢料,一木一牆地重建,終於讓村民日夜期盼的車站回來了,雖然,火車已經不復返,但村民們可以回到車站內看看老照片,緬懷往日時光。嘉義縣縣長陳明文將交趾陶大師陳忠正特別打造的「板頭之鑰」交到催生板頭車站重建的頂菜園社區協會理事長陳明惠手上,象徵著板頭車站的重生啟用,在社區居民期待多年後,連結新港鄉共和、板頭、南港3村村民共同回憶的板頭車站重建終於落成了。板頭社區發展協會的義工隊也在今天同步成立,擔任維護板頭車站環境以及服務遊客的工作,讓更多人可以認識社區的故事,帶動社區的發展。村民們帶著辦喜事的心情來到車站,車站內一張張的老照片訴說著一個個的故事,有的村民發現自己的親人在照片裡,親人見證著歷史,讓他們有了更多參與。



嘉義縣政府研考處表示,這條嘉義到北港的糖場五分仔車,舊稱「黃金鐵道」路線的板頭厝車站,當年是許多人到外地上學、工作的重要驛站,也是在地人最深刻的回憶。在社區規劃師高階班成員頂菜園陳明惠與板陶窯陳忠正兩位先生居於社區願望及願景的實踐共同提出的計畫,在營造過程中,地方的居民熱心提供當年生活的故事,社區規劃師很努力找出車站的老照片,讓車站原貌重現,還將原僅10.5坪的車站擴建為25坪。




陳明文表示,很高興看到嘉義縣社區規劃師的培訓終於開花結果,高階班的培訓,正式宣示社區規劃師進入新的里程碑,而板頭車站的重生還有一點讓人津津樂道之處,重建材料完全以舊廢料打造而成,是一間環保車站,縣府只補助了十五萬,由此可見,社區居民同心協力加上環保意識,不用花大錢也可以重塑文化。未來,除了將車站交給社區來經營管理,一方面作為遊客服務中心,一方面期待帶動社區休閒產業、農業、觀光、老人福利、兒童教育等全面性的發展。陳明文強調,板頭車站的重現具有「社會性、經濟性、文化性」之社區總體願景,且能帶領社區更深刻、長期、永續地運作發展。




 










「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介紹這兒出土的遺物以建築磚瓦及大量瓷器為主











「百年復興鐵橋」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內,橫跨北港溪的復興鐵 橋創建於公元1911年,是是台灣現存最長的運蔗鐵橋 ,全長870公尺 ,造型特殊,尤其鐵橋繞彎,曲度之大全台獨一無二,在五、六十年 代曾經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交通要角,RC排架76座,工字樑組合鋼梁74孔,下承式鋼樑板2孔,為目前糖鐵五分仔小火車鐵橋最長者,弓形彎曲鐵路橋樑,極為稀有。因部份排架樑柱混泥土龜裂或鋼筋外露銹蝕,橋墩嚴重裸露、目前已無法供火車通行.




台糖「嘉北線五分仔鐵道」由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糖公司北港糖廠)經營,交通嘉義北港間,始於明治44年(民前一年),採收期間運搬原料甘蔗,平時運肥料與工廠副品,後來連接縱貫線負起拖運農產品、生活用品等任務,嘉北線隨著北港朝天公與新港奉天宮的香火鼎盛,而成為糖鐵的黃金路線,也是沿線居民出入、學生上下課搭乘的重要交通工具。民國五、六十年時為嘉北線的黃金時期,尤其是每年的農曆元月至三月的進香期,每班列車載著滿滿的香客,最興盛時期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點(一天最多三十二班次;期中固定班次為二十二班,其餘十班為加班車),每日載客約五、六千人之譜,從明治四十四年(民前一年)開始到七十一年止 
,載運乘客足有七十二年歷史。 




因軌距只有國際線火車的一半,俗稱為「五分仔鐵道」的糖鐵,隨著糖業的發展催促著南陽平原的開發,糖業運輸鐵道也成了南部沿線鄉鎮的重要命脈。沿途的驛站聚集了地方居民的生活也建構並豐富地方居民的集體記憶。在五分仔全盛的運輸時期,全台的運輸距離比縱貫線鐵路長六倍之多。以嘉北線為例,他成為沿線居民出入、學生上下課搭乘的重要交通工具。由於客運成本不符,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十七日,最後一班糖鐵客運「嘉北線」走入歷史後,沿線鐵道荒廢、雜草叢生,目前僅新港鄉中山路至登雲路111巷間,由社區居民參與綠美化為綠地,並嘗試復原枕木鐵道、分軌器、警示器,展示內燃機火車頭、台車、蓬車、守車等鐵道文化原貌,提名為「鐵路公園」。 九十年七將北港溪五分仔鐵橋登錄為歷史建築.


















為了記念這一段歷史,所以在新港市區有新港的鐵路公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