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幼兒,家長最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教育部委託學者破解家長最常見的八大焦慮,包括皮紋檢測、右腦開發都無學理依據,沒必要提早學注音、寫字,上數學補習班、才藝班則可能扼殺學習興趣。 教育部印製五十萬本破解「迷思」的手冊,取名「爸爸媽媽放輕鬆」,其中廿一萬本已寄發給全國五歲幼兒家長,其他則放在鄉鎮市公所、衛生所供索取,也可在教育部全國幼教資訊網(http://www.ece.moe.edu.tw/教養資源)下載。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林佩蓉歸納家長的八大焦慮,她說,家長最常問的就是皮紋檢測,還有「必須先開發右腦,才能帶動左右腦平衡發展」的說法,這些都沒學理證據。許多家長費心花錢讓孩子學「瞬間記憶法」、「觀察力訓練」,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尚未成熟,雖然會產生短期記憶,也很快就忘,沒有真正的理解。



很多家長把電視當「保母」,也令林佩蓉憂心。她指出,幼兒喜歡的「珍珠美人魚」講男女愛來愛去,具刻板性別印象,不適合幼兒;海綿寶寶搞笑、暴力、講髒話,也不適合幼兒在無家長陪同下收看。林佩蓉建議頻道業者自律,如日本在下午五至八點,只播一休和尚及櫻桃小丸子等較「健康」的卡通;政府不能放任業者廿四小時輪播各式卡通,應為卡通分級。也批評部分幼稚園推廣閱讀「走火入魔」,竟要幼兒學認、寫繪本上的字,「一本繪本有幾百字耶,比小一課本還難。」應該讓幼兒先從聽故事、看圖畫開始,喜歡上閱讀。



「根本沒有潛能開發這回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惡魔式的訓練方法絕對不正確,小孩若長期恐懼,神經反而會萎縮;她也說,坊間流行採智商測驗(IQ Test)、皮紋檢測來測孩子的智能、性向也不準。 蘭昨天在教育部補助發展一流大學的成果展中,以「教出優秀人才─從認知神經科學談起」為題發表演講;她認為,給小孩的學習刺激太多或太少都不好,但台灣顯然是「太多」了,希望台灣家長別急著要小孩吞火,要有耐心等待小孩成熟,到時就會水到渠成。


洪蘭指出,很多潛能開發業者都說,我們只用了大腦的百分之十,另外沒有用到的百分之九十要靠「潛能開發」,但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以在地震中被土石掩埋的孩子為例,短短五天沒用眼睛視物,視覺皮質馬上就會被觸覺、聽覺皮質拿去用了。 「人的大腦是用進廢退,需要終身學習!」洪蘭說,「別輸在起跑點」觀念也是錯的。

洪蘭並指出,智商測驗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很大,不夠準確,也不利於文化刺激較少地區的孩子;且當初發展的目的,是在篩出不能閱讀的孩子,而不能藉此挑選出菁英。 也反對補習式的反覆練習,並且以三個不同容量水瓶的裝水實驗說明,重複套用公式的孩子,會喪失思考的能力;反而是第一次參與實驗的孩子,可以自己想出最簡單的解法。 優秀人才到底該如何教出來?洪蘭花了很多時間談品德及閱讀。她建議家長,教品德最好的方法,就是「身教重於言教」,如走路走得到的地方,就不要浪費錢坐計程車。 至於閱讀,洪蘭則推薦「親子共讀」,「抱著孩子讀一本書,會讓孩子喜歡上閱讀,覺得閱讀很好玩、溫暖,還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錄音帶是不能取代母親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