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即有英國商人引進咖啡樹









 
雲林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的大縣,絕大多數的民也以務農維生。稻米、甘蔗、番薯、花生、大蒜,一直是農民輪流種植的主要作物。多少個世代以來,他們賴此養家餬口,並繁衍子孫,誰也不曾想到咖啡會成為這塊土地上的一個奇葩,吸引了外來的遊客或年輕、時髦的消費族群競相來到這兒,為的就是一嘗本土咖啡的香醇、芬芳。


本土咖啡的崛起,外人也許會視為一種傳奇,或是一種偶發的現象,但對雲林縣古坑鄉的鄉民來說,卻是對土生土長的鄉土作物的重新肯定和開發。原來早在清光緒年間,即有英國商人引進咖啡樹在台灣種植,日據時代日人更在古坑山區大力推廣,僅在荷包山一帶就種植了一千多公頃,當時的荷包山即有咖啡山的美稱。作為本土咖啡的發源地,如今的古坑鄉被視為台灣咖啡的原鄉,可說其來有自,名實相符。


在這段咖啡本土化的正名過程中,巴登咖啡無疑地扮演了極其關鍵的角色,經營之初即標榜自我的品牌,從栽培、採收、烘焙到銷售,完全不假手他人。除率先在古坑地母廟旁成立第一家本店之外,並在台北天母、台中逢甲大學及高雄自由路設立三家分店,建立了自我品牌的全省連鎖店,為巴登咖啡打響了全國的知名度。


加上它的味道香濃,不酸不澀,即使不加糖,仍然甘美無比,別有風味。因此雖然因人工採收,成本較高,價錢較貴,仍廣為行家津津樂道。靠著口碑,巴登咖啡就這麼在消費者口中廣為流傳,成為咖啡界的新寵。


華山上的燈火闌珊









 
由於巴登咖啡的成功,古坑鄉的鄉民立刻起而效法,紛紛改種咖啡,並且在鄉野之間廣建咖啡庭園。占地利之便,晚近開設的咖啡庭園都選在視野開闊,展望良好、風景旖旎的地方。在裝潢設計上也能別出心裁,充分發揮地形上的優勢,營造出典雅、悠閒,且具備現代感的氣氛。


這種強調休閒的庭園咖啡廳果然大受歡迎,短短幾年功夫,就成為一種休閒的流行時尚,吸引了雲嘉一帶的學生以及鄰近都會區的年輕人,每於周末假期即雲集於此,通宵達旦,流連忘返。


華山地區原本就是雲林縣著名的休閒旅遊景點,雖曾發生過土石流災難,但因山巒起伏,森林茂密,加上各種登山步道及休閒設施十分完善,依然是登山健行者最喜歡光臨的地方。如今再增加本土咖啡的吸引力,為美麗的天然風光再增添一抹人文的光彩,華山已成為中南部一帶最具本土風味的咖啡專業園區。


身為雲林人,我對華山自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咖啡還未蔚然成風之前,這兒即是我喜歡登山健行的地方,每年春節一定陪同家人到此郊遊踏青,飽覽優美的山光勝景。多年前應古坑鄉前鄉長謝淑亞之邀返鄉演講,地點即選在華山的瑞山休閒咖啡廳,是我首次與古坑咖啡結緣。當晚在寒冷的夜空下與鄉親們對談,啜飲著溫熱而香醇的咖啡,雖然冷露襲人,但心底卻十分溫暖,我對夜晚華山的咖啡風情,有相逢恨晚的驚豔之感!


七年前我返鄉工作之後,進出華山的次數不知凡幾,不管是公務出差或私下與朋友出遊,總會找一家咖啡廳坐坐,品嘗不同的咖啡滋味,欣賞不同的景觀,對於咖啡所營造出來的浪漫氣氛和藝文氣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這才修正了我一向的偏見,咖啡原來不盡然是都市的產物,也不是只有都市的有閒階級才消費得起。在本土咖啡的原鄉喝咖啡,才喝得出鄉土的滋味和芬芳,與常民的生活真正地結合在一起!


華山地區多雨,尤其是午後近黃昏的時候,一陣烏雲飄過山頭,就會疏疏落落的下起一陣濛濛的細雨,滿山的煙嵐隨風四處飄散,斜風細雨籠罩下的華山,別有一番蕭瑟的詩意。我最喜歡這時邀朋友驅車上山喝咖啡,一直喝到暮色蒼茫,華燈初上,續杯之後,接著看山下燈火闌珊的夜景。直到咖啡飲盡,杯子已涼,猶不輕言離去。


華山也產茶,傳統的製茶廠零星散布在各個聚落之間,大多是一些三合院,老舊的紅磚灰瓦砌成的那種,充滿了古樸的趣味,也洋溢著淡淡的茶香。這些三合院有時會變身為燒陶的窯場,吸引藝術家來此幽居。他們像隱士般,一邊喝著茶,一邊悠哉悠哉的捏著陶;遇有訪客上門,泡上一壺好茶,便可以東南西北的聊個沒完,完全是山水畫中的人物和情境。每次路過這兒,我都會進去與他們坐坐聊聊,為的就是讓自己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山水畫中的人物。



古坑咖啡節


民國92年十月,雲林縣政府結合古坑鄉公所主辦的第一屆台灣咖啡節,在華山揭開了序幕,請來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當貴賓,他與張榮味縣長拿著圓鍬炒咖啡豆的畫面透過媒體的傳播,為古坑咖啡節做了最好的宣傳。這是官方首次為古坑咖啡舉辦的文化節,一改過去農特產品展售會的形式,以文化的元素做包裝,為本土咖啡大力宣傳、促銷。


長達一個半月的活動期間,劍湖山飯店、綠色隧道,以及華山的咖啡店,擠爆了人潮。蜿蜒的山路上,遊客絡繹於途,每逢假日交通必定打結,人人都想來品嘗一杯正港的本土咖啡。一夕之間,古坑咖啡紅了,華山也紅了,當地居民貧苦了大半輩子,大概想都不敢想,有一天他們能夠翻身;而讓他們「出頭天」的,竟然會是過去他們看來不太起眼的咖啡豆;一頁「魔豆傳奇」不僅改寫了華山的命運,也成為近年來風起雲湧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開路先鋒,足以為本土農產品的轉型、再生,乃至於建立品牌的過程,提供最好的案例。


當然,轉型的過程中,會碰到一些波折和阻礙。人紅是非多,醜小鴨變天鵝之後,有人想殺雞取卵,也有人飢不擇食,以廉價的進口咖啡混雜包裝,企圖誤導或欺騙消費者,賺取黑心錢。被媒體揭發後,一度造成消費者的恐慌和拒買,連合法的業者都受到池魚之殃,產品乏人問津,價格一落千丈,眼看著鄉民多年的辛苦就要成為泡沫。


幸好縣府及時出面滅火,主動要求標示不明的業者全面下架,未來的產品一定要標示清楚。經過官方一個多月的調查、稽核,業者的自律、團結,在媒體的監督下,合格的產品重新上架,才化解了這場危機,古坑咖啡這才逐漸走出造假的陰影,安然度過一場風暴。


一晃,六個年頭過去了,古坑咖啡節年年舉辦如儀,每年也都會加入一些新的內容和元素,規模不斷擴大,知名度與日俱增,已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文化節慶。環視國內其他文化節的活動,鮮少能像它一樣,從本土出發,卻得到全國性的回響;原本是土石流肆虐的殘破家園,如今成了品味與美景兼具的優質休閒場域;最難能可貴的是,它呈倍數成長的產值,為地方及鄉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富裕與繁榮。


一頁魔豆傳奇









 
離開雲林的這幾年間,每逢咖啡節辦理期間,我都會找朋友一齊上山去看看走走。看到遊人如織,車輛大排長龍,每間咖啡店裡座無虛席,人人捧著一杯香醇的咖啡,自在而安詳地啜飲著,我都會為眼前的一切感到興奮而喝采。碰到熟識的咖啡店老闆,少不了要拉我進去品嘗一杯他們最新研發的新口味,如今他們都發財了,言談之間,當然也闊氣、豪爽了不少。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走入山林深處,去尋訪那些老舊三合院裡的茶坊或窯場,坐下來喝杯清茶,與主人敘敘舊,看看他們的新作。有些房舍更傾頹了,有些已經荒廢了,甚或人去樓空,再也看不到故人。當山林外的人聲、車聲,互相交錯,喧囂不已時,更顯得山林的幽靜。同屬華山,卻形同二個世界。一個不斷地在擴大,另一個則不斷地在縮小。在利益掛帥與商業的考量下,這片幽靜的山林,有一天也許會從華山的地圖中消失呢!


這一切的演變,只因為咖啡產業的崛起,像一陣旋風,使這座上百年的傳統山村,在短短的十年間改頭換面,脫胎換骨。有人將之比喻為一頁魔豆傳奇,改寫了華山村的歷史與命運。而這樣的改變,到底是好是壞?一時恐怕也沒人答得出來,既是歷史的共業,只能拉長觀察期,留待時間來決定了。


魔豆,魔豆,你就是這頁傳奇的始作俑者,我們有幸參與並見證了這段歷史,華山的命運與你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再也無從切割。一顆種子不死,只是一顆種子,但願在你的魔法護持下,華山能像你化身的千百萬粒咖啡豆,永遠熠熠發光,香醇撲鼻,照耀著、引導著它未來的道路,一路風風光光地走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