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from 黃俊豪(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序曲
後壁鄉土溝村位於台南縣最北邊的一個小村落,農業全盛時期的土溝村共有四百餘牛隻。然而,在以農轉工的現代化的過程中,牛隻已慢慢被機械取代,老農就如同老牛一樣逐漸被時代所遺忘。六年前,土溝農村文化發展協會以水牛精神做為號召,開啟社區人心營造的起步。這一切不僅是環境的改造基礎,而是更廣面地去思考著,如何讓農村跳脫復古懷舊的鄉愁框架,從生活的食、衣、住、行中,創造更多趣味與感動,進而讓辛苦的農夫成為優雅的農夫,創造一個屬於土溝的優雅農村生活。

而農村是什麼?農村該有什麼特色?想像一下農閒之餘抱著孫子坐在田埂享受風的節奏;泡杯咖啡砌壺熱茶,靜靜欣賞農田美麗;阿嬤脫下頭巾拿起畫筆,描繪著農村風情;阿公放下鋤頭拿起筆刀,刻印著童年回憶。這不再是一種生活想像,一切就在土溝村的生活之中,你來也會感受的到。

試著跳脫經驗的框架吧!忘掉無奈的農村鄉愁,換個方向:一片稻田是村落美麗的地景、一台牛車是活動的美麗舞台、一塊花布是空間的妝點擺飾、一群老農有著樂天的人生哲學、一隻水牛說著動人的農村故事,一切是那麼熟悉卻帶點不同。超越刻板的生活想像,不就是換個角度看待生活。生活美學不是外來的文化賦予,而是回頭找回生活遺忘的美好,那段美麗的農村樂章。



「辛苦了一年,來田裡走走吧」
「黃金稻田與浪漫花海」是土溝的年底活動,也是田庒阿伯的尾牙,「來走走吧」,這句話說出了這活動的精神。辛苦了一年,一斤稻米的付出雖然換不到一罐礦泉水,與其望著稻田無奈嘆息,不如看看祖先之地的美麗。這段時節裡油菜花海佈滿稻田,草堆旁放著竹桿,稻田裝置座落其中,隨風飄來陣陣土窯香,紙風箏天際飛舞,草棚上演地方故事,阿伯興致來首「望春風」,如果你喜歡這裡就一起來玩吧!活動何時開始?隨著二期稻作收割拉開序曲,至稻苗佈滿農田漸告尾聲。明年活動會繼續嗎?氣氛到了,相約來田裡走走吧。

土溝思考著一個價值:以居民為主悠閒的一天、拿掉時程表不給長官致詞、沒有豪華舞台只有浪漫花海、經費短缺但年年精彩,在擺脫制式的活動框架能讓文化活動在地方生根才是這活動的初衷。

從農田到生活空間,相同的價值模式延伸在社區角落。除環境綠化之外,如何將生活元素重新運用,透過參與、行動讓居民看到原本生活的美好。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理事長王麗文表示:「我們要跳脫環境綠美化框架,讓聚落居民與自我環境有所提升。」讓稻田、南瓜、牛車、白鷺鷥、花布變成藝術,讓藝術在生活發生,而不只環境提升,也讓居民找回熟悉又不凡的感動。

優雅的生活空間
空間的調整具有改變生活氣質的能量。在這樣的想法下,思考的便是如何讓藝術面對最真實的課題回到生活。但,農村的建築特色是什麼?如何能夠兼具趣味又不失在地的味道?如果只是一味地高唱復古,材質也終究面臨淘汰。如何在材質上發揮不一樣的創意,讓空間發揮對話性與居民溝通,進而找到改變的勇氣,是打造優雅環境的首要課題。

三年前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社區營造組的學生來到土溝,當時水牛的房子被颱風吹倒了,南藝團隊與居民思考著如何透過傳統工法「土埆」,一起來替水牛蓋間新屋。過程中的感動、笑容、汗水,不僅讓水牛精神再次感召居民,更在完成後引發彼此對「家」的想像。賴如伯:「清秀伯的牛真好命,老了還有別墅住,比人還好命。」村長張佳惠逗趣的說:「牛都住這麼好了,我們更應該思考人應該如何住的舒適」。「水牛行動」完成後牛舍終究是牛舍,而行動背後引發了什麼才是整體的關鍵。

而在之後的豬舍改造案中有了新的進程,過程中利用材質的形式轉換,引發居民對於「生活」的思考。取代平整牆面的凹凸磚牆、以洗石子在地板上隔出圖畫、刻出生活記憶的石雕、為阿伯量身打造的磚雕躺椅、曲線的馬賽克拼貼突破對傳統材質的想像,這些材質都是住家空間的熟悉材料,希望的就是能與居民生活空間有所聯想,讓人與空間進行對話:「阿伯這磚頭有水嘸?那你家來這樣做好不好?」 「洗石子可以畫圖,那下次你家也來試一下」當大家都認同了,下次是你家、我家、還是整個聚落,都一起動手來改造!

直到去年冬天,藝術家與居民以「平安」做為精神改變了整個聚落,走在竹仔腳聚落中,牆上朵朵紅花是遊子思鄉的溫暖、紅磚牆上瓷磚照片交錯著生活回憶、門埕樹下磚雕平台大夥泡茶圍坐、馬賽克座椅坐落田邊與稻穗相互呼應、白磚牆上鐵雕花紋寫著滿滿祝福。這就是竹仔腳的生活,有空的話就一起泡杯茶吧!

優雅農夫

小孩總會將積木推倒再重新組起,那是一個充滿創作力的時光,阿伯常說「活的越老就越像小孩」,創造力是人的天性,而遊戲是生活中創造的泉源。土溝村的阿伯阿嬤正享受著生活,回到孩童遊戲的喜悅之中。

「拿筆比拿鋤頭還重,畫畫比在田裡工作還累」這是松鼠阿嬤拿起畫筆的第一句話。現在上課阿嬤都帶著畫本大方分享最近的創作。土溝的阿伯就更有趣了,一塊木板上面放著雕刻刀,阿伯無意的把玩雕刻刀,先試刻看看,一個正刻著,另一個就好奇地討論了起來。結果很多木板,好多把雕刻刀同時動了起來,晚上木板都不見了,遠遠的會聽到輕輕的敲打聲。「唉!又熬夜偷偷創作了。」



老人其實很像小孩一樣充滿創作力,只不過少了一點稱讚與勇氣而已。居民是不是藝術家?做的是不是藝術?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群人把這一切當作生活中的遊戲,把遊戲創作融入生活之中。過去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不斷鼓勵居民創作,從稻草人、鳥屋到花球創作,或許會有人質疑,這是「藝術」嗎?但,創作的過程本來就來自學習模仿,每個藝術家都有這個階段,社區的阿伯阿嬤應該獲得更多掌聲與認同。想想,因為一間鳥屋,阿嬤現在畫著油畫、阿伯熬夜創作木雕,那你認為一間鳥屋「藝術」嗎?

土溝村的整體藝術
從一頭水牛喚起了土溝人的在地精神,到環境綠化表達對於環境的重視,以常態性的田園活動不斷的鼓勵居民創作,一間牛舍行動鼓勵居民思考居住問題,到豬舍改造提供更多對於居住的想像,進而真實以行動將聚落整體改造。

水牛起厝行動是藝術嗎?牛車踩街是藝術嗎?豬舍的空間改造是藝術嗎?阿嬤的油畫是藝術嗎?水牛精神是藝術行動嗎?以單向來看,我們不想直接去定義,而是去思考整體行動總合:從環境綠美化到牛舍行動的意識喚醒,從一間豬舍到整個聚落的環境改造,從認同土地到自覺生活應該如何,整體來說沒有單一行動被稱之為藝術,而是許多行動、對話、改變、參與所帶來的總合。這一切的行動不是超越原本的體驗,而是如何跳脫制式的框架發現自己、發現土地的美麗;生活依舊是生活,老農依舊是老農,優雅農夫行動並沒有替經濟帶來多大的幫助,但用心的看待每一個笑容,會看到生活中不凡的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