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鎮可說是台灣最古老的鄉鎮之一,原居住有西拉雅族,在鄭芝龍顏思齊來台前(1621年)就已有漢人移民進入,是船隻進入八掌溪的集散地。最早稱大龜肉庒(疑為西拉雅人稱潟湖之轉音),後改為大圭壁庒;清雍正年間設鹽水港堡。鹽水一詞台語指鹹水,因臨倒風內海,港內有鹹水而得名。又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稱之為「月津」、「月港」,曾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四月津(鹽水)」的俗諺,繁華一時。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興建鐵路縱貫線,並預計於鹽水設置車站,但最後並未完成。傳言此因地方仕紳唯恐「斬斷地龍」,影響地方發展而作罷。然台灣鐵道史一書中記載,當時日本人乃為考慮鹽水地區尚有河運之便,遂在三條計畫線(分別經由鹽水、新營白河中,選擇條件較平均,經由新營的路線。近年來,重新塑造鹽水面貌並賦予鹽水嶄新生命力,是當地文史團體極為熱衷且積極進行的一項工作。台南縣政府也因應這股潮流,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城鄉形象商圈等政策,以實際的經費挹注從旁支持。鹽水的再造與重生,需要投入無數心力與經費,期望能為繁華落盡的舊市鎮開創重新發展的契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