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高屏舊鐵橋,沿著台21線續向北行,隨即可見三座焦黑醒目的窯“蹲踞”在路旁。『三和瓦窯』的招牌上寫著『古蹟別墅瓦磚、日本文化瓦、陶藝品』,這裡,就是已被列為歷史建築、全省難得一見、南台灣僅存的紅瓦窯。

 

 

 

台灣傳統民間建築的屋頂以紅瓦為主要的材料,早期均由唐山海運來台。直到清代末葉,人口激增才有瓦窯的設立。據大樹文史協會羅景川老師的調查,南部的瓦窯分佈在台南縣六甲二鎮、高雄縣旗山鎮溪洲及大樹鄉大樹、竹寮兩村。大樹鄉部份在巔峰時期曾達二十多家,產品銷遍高雄、澎湖、屏東、台南四縣市。因建築材料的革新,目前僅剩高屏舊鐵橋北方的三和瓦窯三座窯。由於三和瓦窯東臨下淡水溪,汲水方便、土質細緻、沒有雜質,濕度黏度洽到好處,燒出的磚瓦不過水,可以燒薄瓦、油面磚、厚尺仔等此較高級的建材。

 

(88水災後, 舊鐵橋溼地全部被惡水淹沒, 到處是漂流木)

 

三和瓦窯到今天燒磚瓦還是用最古老的窯燒,以木材、稻穀燃燒,窯溫平均在一千度以上,陶土做好的生胚入窯,得夜以繼日連續悶燒八十天,然後拿出來「凍露水」冷卻三十天,這樣一百三十天的手續才能燒磚瓦。其生產過程多靠人工,從印瓦、疊窯、到燒窯等製作過程繁鎖細緻,然而,時代變遷,建築方式改變,大樹鄉的紅瓦窯也逐漸沒落,如今所生產的磚瓦多供作傳統式建材與古蹟修繕之用。

 

三和瓦窯目前除了生產各種磚瓦,也燒製各種器皿,在人們還沒大量使用錫鼎和塑膠用品前,三和瓦窯也製造各種鍋碗瓢盆、瓶缽桶罐。著名陶藝大師林昭地便與三和瓦窯有密切的合作關係,燒窯師傅們也已逐漸轉型為陶藝創作,積極發展新一代的文化產業。

 

三和瓦窯場歷程--「順安號瓦及煉瓦工廠」的創始人為許安然,始業日期為大正七年十月,為三和瓦窯的前身。大正十七年(民國17年)李意買下許安然的瓦窯場,隨即將「順安煉瓦工場」改名為「源順安煉瓦工場」,光復後再改名「源順安煉瓦工廠」。 李意年老後原本窯產欲傳給二子李金興、三子李朝清卻先後早死,李意晚年便把瓦窯交給四子李玉柱接管。基於保存紅瓦厝傳統美的建築風格,李玉柱約在民國六十年辭掉警察工作,專心經營瓦窯工廠,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將「源順安煉瓦工廠」改名為「三和瓦窯」。 李玉柱長子李忠明無意接手掌管,遂由李義雄遺孀黃秀蘭一手扛起瓦窯重擔,並同時拉拔第四代窯場業主李俊宏成家立業,為了延續祖傳家業,李俊宏辭掉銀行高薪工作,接下經營瓦窯的重擔。

 


 

三和瓦窯廠佔地約一千四百坪,目前有三座「龜仔窯」緊鄰而築,每座窯寬約五公尺、深約六十公尺、高約六公尺,若以傳統紅瓦計算,每一次窯燒容量大約三十萬塊。 龜窯的燒成時間長達兩個月,前十至十五天是以木材為材料的小火開始,主要功能在徹底烘乾坏體中水份,窯工憑藉經驗透過觀火口判斷烘乾階段的完成。接著進入大火續燒期,主要材料改為粗糠(即稻穀),此時窯工需二十四小時三班輪流作業,使窯中溫度保持在攝氏一千度左右高溫,大火期間長達四十五天。之後須以磚塊封閉窯門,經過一個月的緩慢降溫,整個過程長達三個月半,若連同坏體成形與陰乾也計算在內,幾乎需要五個月時間。

 

 

 


 

瓦窯在清代引入臺灣,在大陸稱為「饅頭窯」,在臺灣依外觀稱為「包仔窯」或「龜仔窯」,「龜仔窯」的由來是因窯體外觀呈橢圓形狀,猶如一隻伏地的烏龜而得名。 三和瓦窯廠建築群大致包括燒窯體、練坏作業廠、儲存廠等三個部分,主要建材即是採用窯廠本身燒製的土角磚、紅磚以及屋瓦,現在保存最為古老也最為完整的是瓦窯建築本體,其由三座饅頭形的磚砌窯體構築而成。使用三座窯體組合,方便而食用,建窯時可節省兩片窯壁,窯溫充分傳導給比鄰之窯,可利用於比鄰之窯暖窯之用。更可充分利用人力,一條燒窯,第二條入窯以用餘溫,第三條完全冷卻,正好出窯。 窯體外觀呈長橢圓形,窯的前端設有拱行窯門,是進出瓦坏、燃料與成品的地方,入門為火膛,略成半圓形,直徑約四公尺,之後便是窯室,四面窯壁高約六公尺。瓦廠台基高約四米,以磚疊砌而成,上承筒拱形之屋頂。

 


 


 

瓦窯的生產流程



  1. 練土:淋水於土,掘土置入攪拌器,轉入輸送帶,滾入練土機,練得土料勻稱, 水分適中,軟硬合度,宜於擠壓成形之泥團。
  2. 成形:練土機中的泥團經抽風機吸盡泥團中的空氣,通過擠壓器形成板壯長片 泥板,經過切條器或壓模器,得磚瓦泥坏或各種造型。
  3. 陰乾:陶製品的乾燥受風及日照的影響,太強易使坏體產生龜裂,所以作品的厚 度越大,乾燥速度必須越慢。
  4. 入窯:將磚瓦生坏堆滿窯內,堆積最主要原則有二:力求坏體排列、堆積的方式 能夠導引火焰、燒透坏體;坏體堆積穩固,窯燒與冷卻所產生熱漲冷縮或 地震,不致頃倒。其次,盡量放的多、堆的快。
  5. 封窯:封窯須由有經驗者看火,窯門以炭磚、泥漿封之。
  6. 窯燒:一天兩班輪替,每班二人,半日出灰一次,出灰約半小時,需擋火路,共 需8-10日。
  7. 冷窯:經過一個月的降溫,確認瓦色由灰轉紅,再逐次將窯門上的磚卸下。
  8. 出窯:早期經常為了趕工,在窯溫未退之時,入窯搶搬。此時酷熱,需長衣或 大衣以隔熱,常見斗笠之細線在窯室遇熱而碳化變成黑色,其溫度可想 而知。

 


 

瓦窯座落的方式與住屋不同,聚落位址為影響其座落方向的重要關鍵,設計與砌造時考慮的首要因素之一,為瓦窯之排煙方向必須與聚落錯開,避免影響生活品質,而在煙囪排煙高度必須與地面距離拉開,以免影響稻作生長。 由於開設台21線迫使窯廠往高屏溪岸遷移,不僅空間被壓縮且將窯廠切割成住屋與廠房兩區,廠區的「龜仔窯」避開了住屋的大門,佇立在縣道的另一方,龜仔窯的座向也與住屋相同是朝東西座向,根據瓦窯內的燒工說,南北風會影響窯燒的溫度,南北向的窯體會發生「到吞火或逼火」而發生窯體溫度不均勻導致磚坏無法完全熟透的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