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赤蛙 Rana taipehensis

 

台北赤蛙是屬於保育蛙類,本來是台灣平地常見的蛙類,但由於農藥的濫用以及棲地的破壞,目前僅零散出現在少數地方,因此列為保育類動物。牠的身體及四肢纖細修長,約3~4公分,善於跳躍。背部為黃綠色或綠色,體側的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非常美麗。

 

牠們零散分布在北部及南部低海拔山區及平地的草澤,繁殖期為春天及夏天。雄蛙體型略小,無鳴囊,第一指的婚墊也不顯著。通常躲在水池旁草叢或者植物根部鳴叫,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台北赤蛙和金線蛙幼蛙有時容易搞混,金線蛙幼蛙背側褶通常為白色,體型和棲息場所也和台北赤蛙類似,不過金線蛙體型較肥胖不像台北赤蛙這麼纖細修長。產的卵成片漂浮在水面上,卵徑1.2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白色。蝌蚪的吻端尖圓,眼睛位於兩側略朝上,眼睛前後及下方有深色斑。身體橄欖褐色,上下尾鰭邊緣有細黑點密集成的橫斑。

 

 

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講師莊孟憲指出,隨著官田鄉菱角田面積減少,台北赤蛙數量逐年減少,甚至少一半,雖然台北赤蛙列為保育類,但莊孟憲認為,不需要特別保護單一明星,需要保育是濕地及農業文化。在二千年時特有生物中心在台南執行南縣兩棲爬蟲調查時,發現官田及 六甲 的台北赤蛙族群,可能是全台最大的一群。

 

台北赤蛙的棲地主要分布在菱角田,只是隨著這幾年官田種植菱角的面積逐年減少,從九十四年的 三百公頃 、九十五年 二百七十公頃 、九十六年二百多公頃,這也使得台北赤蛙的數量減少三分之一到一半。九十五年在官田鄉調查到台北赤蛙以西庄村及東庄村最多,但隨著農地休耕面積增加,或是以大面積單一作物的旱作方式,不利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對蛙類更是受到生存威脅。莊孟憲認為,要改善這些問題除可考慮生態走廊,建議修改休耕補助,提出生態休耕或是台北赤蛙綠標菱角的推廣,串聯大面積的農地,擴大生態休耕面積,以達到農業生態多樣性的目標。

 

 

金線蛙(Rana plancyi) 英文俗名是Green pond frog,由此可知牠們是綠色的、喜歡棲息在池塘裡的蛙。牠們是屬於中大型的蛙類,約5到7公分大,背部主要為綠色雜有一些黑色斑點。有兩條長褐色斑,從吻端一直延伸到泄殖腔口,中間夾著明顯的一條淡綠色的背中線。體側有些黑斑,兩側各有一條粗大的褐色、白色或淺綠色的背側褶。鼓膜大而明顯呈棕黃色

 

 

分布在全省一千公尺以下低海拔的開墾地、草澤環境,數量及分布範圍逐漸減少中。為水棲性,喜歡藏身在長有水草的蓄水池、溝渠,或者遮蔽良好的農地,例如飄著浮萍的稻田、芋田或者茭白筍田。生性隱密機警,若受到驚擾馬上跳入水中。平常多半藏身在水生植物的葉片下,僅露出頭來觀察四周的動靜,要發現牠們頗有點難度。繁殖期以春天及夏天為主。雄蛙叫聲很小,很短促的一聲「啾」,不容易聽到。金線蛙過去是台灣平地、農田常見的青蛙,近年來由於農地變更及農藥的濫用,數量及分佈範圍已逐漸減少。這也是目前台灣蛙類所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

 

 

 

澤蛙又稱為田蛙,體長約4-6公分,屬於中型蛙。澤蛙是平地都市常見的蛙類,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只要是有水有遮蔽的環境,都有可能見到們的蹤跡。外型特徵上,澤蛙的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體色及花紋多變,為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兩眼間有深色V型橫斑,肩部有類似W型斑,有些個體有金色背中線,而背中線寬細不一且常有波折。

 

 

澤蛙( Rana limmocharis) 可說是台灣最常見的青蛙,普遍分布於全省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稻田、溝渠、水池、草澤等靜水域。繁殖期在每年的3到10月,但以春夏兩季為主。牠們的叫聲響亮且頻率會變,時而高亢時而低沈。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連續數十個「嘓、嘓、嘓、嘓…」;但在兩隻對叫的時候,叫聲則變成「嘓嘓、嘓嘓、嘓嘓…」或「嘓ㄎ一、嘓ㄎ一」,有時變成「ㄎ一嘓、ㄎ一嘓」,有互相較勁的意味呢。雌蛙一年可多次產卵,每次產700-1600粒卵。卵粒小,卵塊成一大片漂浮在水面上。蝌蚪小型,背面橄欖綠色,有棕色斑。尾部細長有深色細斑,尾長為體長兩倍。口小位於吻部下方,唇部亦有深色縱斑。

 

 

 

小雨蛙Microhyla ornata) 屬於狹口蛙科的小雨蛙,頭尖腹大,整體呈現出扁平的三角形。小雨蛙的體長只有2~3公分,為小型蛙類,其背面兩眼之後有倒三角形花紋,頸部以後則有兩個人字形的花紋相疊,從吻端到後肢的鼠蹊部有一條黑色寬縱帶,由背部整個看來,其花紋呈現兩側對稱。繁殖期的雄蛙鳴囊會變成黑色,十分明顯。小雨蛙的卵為成片圓形漂浮於水面之上,看起來略顯稀疏。蝌蚪的身體為透明,呈圓形,眼睛位於兩側,口部在前方。通常出現在水稻田或水池等開墾地,繁殖季為4~8月,雨後的夏夜常可聽見牠們宏亮低沈且富節奏感的叫聲,其叫聲大多是二聲、二聲合在一起:「咕咕」「咕咕」,持續時間約0.8 秒左右。

 

 


 

八八水災讓台南縣的水雉生態復育園區也受創嚴重!飛鳥遊戲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穿著黑白禮服的蘿蔔腿水雉爸爸,專心孵蘿蔔腿蛋;正值繁殖季節,復蘿蔔腿育區棲息地卻異常冷清,因為莫拉克風災,蘿蔔腿讓長尾水雉家毀鳥亡。水雉生態蘿蔔腿教育園區專員吳仁邦:「兩棟賞鳥屋倒蘿蔔腿了,還有50幾公尺的蘿蔔腿圍籬就被吹倒了。」 1個月前,台南官田被蘿蔔腿大水淹沒,茂密的水生植物被沖蘿蔔腿走,清澈湖畔蘿蔔腿灌進混濁泥漿,還不會飛的小水雉,屍橫遍野。整座湖裡30個鳥巢,上百顆鳥蛋和45隻雛鳥,全部毀於一旦,長達10年的復育工作前功盡棄。吳仁邦:「孵化的幼鳥,大概有80,都因為這個颱風折損掉了。」 台南官田鄉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是全台唯一的水雉復育區;一場88水災,讓珍貴稀有的長尾水雉,恐怕出現生長的斷層,保護這些珍貴鳥禽,志工復育得更加把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