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80年歷史的台東火車站功成身退後,搖身一變成為歷史建築、藝術、旅遊休閒的多元文化空間-台東鐵道藝術村,各類型的藝術家、藝術團體群聚、整合、交流,藝術能量已然在此聚集、發聲。台東鐵道藝術村原味重現車站、月台、機關庫、三角線迴車道、轉車台、貨運倉庫,仍然保有完整而典型的早期台鐵車站風貌,是全台新竹、台中、嘉義、枋寮等鐵道藝術中僅見,極具發展遊憩觀光的潛力與價值。


重新變裝後的台東舊火車站,其營運功能與以前大不相同,營運方向以台東鐵道藝術村的藝文展演活動、鐵道文化展現及旅遊服務中心的觀光資訊服務為三大方向,不僅展示了台東舊站的文化底蘊,注入無限的藝術創造活力,吸納在地的族群人文特質,也揭示了新藝術文化地標時代的來臨。台東鐵道藝術村的菁華,是將原本的鐵路貨運倉庫,變裝為駐站藝術家的創作空間、藝文教室及成果展作品陳列室。定期對外開放,藝術愛好者、青年學子藉以觀察藝術家生活創作、創作生活的真實面貌。



台東縣政府也在車站大廳設立旅客服務中心,並陳列鐵道文物、紀念品及藝文展示,使得鐵道藝術村成為台東藝文休閒版圖中,一塊清新優美、另類前衛的新場域,不但是個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更是一個蘊含鐵道文化及人文藝術的旅遊觀光景點。




2001年的5月,台東舊火車站由於腹地不足、車輛調度不易及產業結構改變等原因,面臨廢站的命運。這座承載台東人記憶的車站,不僅見證了當地的繁華發展史,也記錄過往記憶的點滴。保留八十年歷史的舊站,在台東縣政府與文建會推行的「閒置空間再利用鐵道藝術網路」計畫下,搖身一變為台東鐵道藝術村,並委託台東劇團為經營管理單位,結合歷史建築的休閒意趣,成為另類的鐵道藝文空間。




裡頭完整保留日治時期創建的面貌,還有多樣的珍貴鐵道文物,像是被暱稱為「東線小叮噹」的光華號車廂、轉車台、三角形迴車道、臂木式號誌機、機關庫及防空洞等,並加入一些創意巧思,讓這些文物成為鐵道藝術村裡最具看頭的展出物。


其中,又以光華號車廂最受遊客青睞,目前坐落於此的光華號車廂共有三輛,是早期東線鐵路歷史的最佳見證。在東線鐵路拓寬後,光華號以柴油普通快車行駛於花東幹線上,並改漆為藍白色,也因此有了「東線小叮噹」的暱稱,現已重漆為原本的橘白鐵皮色,置於月台旁供遊客賞玩拍照。此外,由貨運倉庫改建的253、261及275倉庫,現已規劃為藝文空間,為駐村藝術家的工作室及展出場地,倉庫的牆壁也成為畫布,以鮮明的色彩、舞動的線條畫出台東的風情面貌。




台東昔日名為「寶桑」,清光緒年間設卑南廳於此,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改稱「台東街」。 1922 年, 台灣鐵道部收購台東製糖會社所屬台東、關山間的鐵路,並設「台東驛」, 春天四月,木造的「台東驛」竣工,成為台東對外往返的交通大門,當時從日本長野、新?移居到旭村的日本人,從麻豆、恆春來開墾的人,還有世居台東的民眾,縱然互不相識,卻總會在此相聚首。 1925 年 3 月, 窄軌時期的花東線鐵路完工, 花東鐵路全線通車, 1932 年,「台東驛」改建完成,由石頭建造,大門邊鑲成白色圓圈,顯然是有意運用在地意像。接著,隨著台灣光復、日治時期的過去,社會經濟逐漸發展,經 70 、 80 年代的拓寬工程,原為窄軌的鐵路退出舞台,寬軌行遍台灣, 1964 年台東舊站改建為水泥建築站體迄今,後 1982 年 6 月底 東部鐵路拓寬後,鹿野 - 馬蘭間鐵路改線,增設山里 . 卑南兩站 ; 1991 年 12 月南迴鐵路通車後, 卑南站改稱台東新站,由於南迴線通車後運量大增,而站區腹地不足,車輛調度不易及產業結構改變等因素, 2001 年,裁撤新站和舊站間的連線, 台東舊站正式廢站走入歷史,台東新站從此改稱台東站,台東舊火車站也從此不再具有交通運輸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