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from 李雪莉:


中產都會家庭的教養困境-父母不是最好的老師


  一顆握在手心的種子不會長大,一顆被丟到土裡,承受日曬雨淋的種子卻會發芽。


  父母需要更多教養的協助,易子而教、跨國交換家庭、同村共養的潮流正在台灣各角落發生。


  放手真的很難,但放手後,渾身髒土的種子卻開出了令人驚豔的花朵。


  相較於三代同堂的互助,半數以上的教養環境是孤單的。


  都市家庭能給的生命體驗較單一,而且容易有過度溺愛孩子的情形。


  這代小孩在中產父母的教養下,因父母為孩子做太多而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


  在家庭單位原子化,每個家庭像座孤島、雙薪家庭更顯得勢單力薄的父母們,已開始發現-自己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親子間常剩下行禮如儀的問候,不清楚彼此生活的細節。


  許多家庭已像是冷清的旅舍,父母是早出晚歸忙碌的「p.m.父母」,親子成了交談甚少、眼神沒有交會的寂寞旅人。


  少子化加上陪伴與照顧不足,這使得台灣父母異常焦慮、罪惡感上身,而以各種物質和妥協溺愛與寵愛孩子。


  寵愛的結果使下一代普遍欠缺冒險精神、無法明辨是非、欠缺紀律,也延遲成長。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能只有能力的給予。


  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多人的烘托,但現代父母太強調孩子要靠自己生活、與他人競爭,卻忘了要學會尊重、學會秩序、學會讓步、懂得彈性與伸縮。


  好的社群早被證實是教養成功的重要關鍵。


  緊密的鄰里、社群就像個大家庭,有彼此扶持的溫暖。


  冰冷的都市中產家庭或許無法複製農村或部落的環境,但重建社群不是不可及的夢想。


  易子而教,多元的學習典範。


  父母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子女,子女也更懂得珍惜父母無私的愛。


  在複雜的環境裡,幫孩子尋找能接受的role model(榜樣),更顯重要。


  家不是硬體的房子而已,而是有溫馨、記憶感的「家」。


  只有最謙卑的父母才能看到下一代獨特的美,也只有謙卑的父母會認知自我的侷限,知道給予能力外,還要為他們引進能量與典範,學習生命的智慧。



 【隨筆】


家,像個冷清的旅舍,家人之間不清楚彼此生活的細節,完全貼切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況。說著頭頭是道的道理,檢討起來,最慚愧的還是自己!就好像過去「生活與倫理」的考試,似乎跟真實生活沒什麼關係。



那天新生拜訪,感受到農村的純樸與大家庭的支持力量,那是一種曾經有過的想像,一種成長歸屬的感覺,即使生活環境不一定理想,卻都有著共同的夢與希望。


【閱讀書目】


天下雜誌,419期(2009.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