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丘」為一內凹的山丘,夜晚於可在凹處仰望無垠的星空,避免外界的光害。特別是在夏夜,滿天星斗與平原的萬家燈火相互輝映,或坐或臥皆隨你意。望天丘與園區內黃它幾座大小不一的翡翠項鍊丘,成為這個人造的自然中的高原地形,使平原一貫的視野有所變化,也給予人「登高」的實際體驗,你可以從這裡一覽運動公園的所有美景,或遠眺蘭陽平原。




羅東運動公園在市區裡,營造出一座山巒起伏的丘陵,將大自然的景觀帶入公共工程,成為現代版的都市園林規畫,整個園區內有高低起伏的山丘、潺潺的流水、廣大的池塘,還有數個樹林區、運動場、游泳池等錯落其間。負責運動公園規劃設計的高野景觀,將中國傳統都市設計裡既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神的方位概念,運用在這個規劃案中,並利用台灣本地產的石材,以細緻的堆砌手法來表現這抽象的方位意念。



走一趟羅東運動公園,可穿越林間,可登高遠望,亦或臨池俯瞰,大自然多變的景觀,被巧妙的濃縮在這片有限的土地上,眼前的景觀,有時開闊明朗,有時幽靜隱蔽,不斷的產生變化,既可遠眺,也可仔細觀賞!




在羅東運動公園興建之初,那些看似散落成堆的巨大石堆,只覺有一種原始不成章法的美,隨工程的進展,巨石被逐步擺置在定位,周圍環境逐一配合完成,所呈現的卻是如畫般的景象。「節理護岸」將巨大的大理岩緊密排列,嘗試呈現出節理構造,營造成狀似北關、梗枋一帶的豆腐岩景象,以藝術性的表現手法再現自然中的景象。



坐在園中湖畔,欣賞湖面的倒影,讓人好像處在巨大的山川深谷中。中國園林造景觀念,模仿大自然堆砌起假山,以大小、形狀、位置前後、輪廓等條件的配合,模擬山林各式樣態。同樣的,透過藝術的加工,讓園林裡的水不只是一池水,而有了生命,有平靜、有湍急、有廣闊的湖面亦有彎蜒的小溪。這種「疊山理水」的表現手法,將園林的山與水相互襯托,形成「山為水峙,水為山映」的畫面效果,呈現出自然裡的生命力與多樣變化。








類似冬山河親水公園裡的兒童鑲嵌作品,在羅東運動公園的落葉小徑裡,我們看到鑲嵌的落葉痕跡。當你走在這條小徑上,是否會留意小心這樣一個精心的設計,並且駐呈細細品味這些不同葉子造形的趣味,就好像看到滿地的落葉而深深進入這樣一種心思情境之中。




羅東北成天主堂成立於民國41年 (1952年)。天主教靈醫會的神父和修女們離開中國大陸雲南地區輾轉來台。落籍羅東後,他們首先成立了聖母醫院,在醫院旁搭建一座教堂,在羅東地區宣傳教義及處理堂內事務。後因教友增多,原有洋房不堪負荷,便購得北成街一址,開始籌建臨時聖堂。新聖堂於民國47年落成,並正式命名為「聖母升天堂」,也就是現在的北成天主堂。




北成天主堂是羅東地區第一座天主教教堂,天主堂的門窗模仿西方哥德式建築的特色,採尖拱設計;而
結構方正則又是台灣房舍的建造方法,由此可知天主堂是兼採東西特色所建築而成的。民國五十年代,秘克琳神父於天主堂開始招募幼兒學習舞蹈,積四十年經驗,天主堂成立蘭陽舞蹈團,經常至歐洲、美洲表演,尤其深受義大利梵帝岡主教的喜愛,威名遠播。



『親愛的神父,我要懺悔....』-------命中註定我愛你 - 經典場景




(200公尺的空中跑道非常的有趣)



 



「我希望打造一個慢活小鎮!」建築師黃聲遠這麼形容獲得台灣建築獎首獎的「羅東新林場」。為了塑造「慢活」的生活步調,他費力和政府、民間交涉,將一條供行人散步的廊道,慢慢導入被汽車占據的現代小鎮,將設計的尺度從建築拉高到整個都市,贏得評審的一致肯定。



棚架則是黃聲遠心中最能代表宜蘭特色的公共建築形式。宜蘭多雨,棚架既可擋雨,半露天的空間也能容納各種形式的活動,從辦演唱會到民主集會場所,「最不確定的機能才能帶來最多的幸福!」 在獲佳作的集合住宅「平均律」中,不僅打破住宅拿不到建築獎的迷思,也是台灣住宅建築的革新之舉。



 




建築師雜誌總編輯林志崧表示,台灣建築獎正值舉辦三十周年,評審希望選出能代表台灣觀點的作品。羅東新林場目前只完成一至三期,四、五期才剛發包。這個未完成作品卻勇奪首獎,對台灣建築獎可說是史無前例,正因為它是評審眼中「真正具台灣觀點的地域性作品」,並對台灣的未來提出建議。




羅東新林場位於羅東鎮邊緣,目前已完成的建築中,最顯眼的是一個大棚架,以及一個用木棧橋做成的跑道。它們其實只是作品的「起點」。木棧橋是「小鎮文化廊道」的一段,未來這個步道延伸包圍至兩個國中和三個小學,讓居民和師生擺脫汽車的干擾,用腳感受土地的芳香和自然悠閒的步調。





(運木材的人力索道)





(廢棄的貯木池, 散落無章的浮木, 訴說過往的記憶)


羅東林場(林業文化園區)~見證太平山伐木的歷史 --其前身為日治時期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即開展太平山區伐木作業,太平山開發之初運材用蘭陽溪水流"放流"而下。直到在民國13年,完成第一架蒸汽集材機,在太平山以流籠吊運方式將木材送到土場集中,再從土場至羅東的「羅東森林鐵路」開通,也帶動羅東的發展,成為木材集散重鎮。


 



( 舊車箱已改造成咖啡廳)


西元一九二一年鋪設天送埤到土場及歪仔歪的森林鐵路,並將辦公室和貯木池由員山移羅東,後來羅東取而代之成為繁華的木材城鎮。西元一九二四年,更將森林鐵路延伸到羅東,由蒸汽森林火車來運送木材,全長36.4公里,加快了太平山林場的開採速度和羅東繁華。西元一九七六年開始,太平山限制伐木,結果林場逐漸沈寂,昔日盛況,如今已不復存在。自民國71年太平山伐木終止至今大都維持原貌,林管處於民國93年規劃此地為林業文化園區,力圖重新修整昔日風采,以彰顯太平山林業及羅東鎮發展的歷史地位。


羅東林場(林業文化園區)佔地約20公頃,目前規劃有自然生態池(貯木池)、水生植物池、水生植物展示區(培育荷花、穗花棋盤腳、睡蓮等數十種水生植物)、運材蒸汽火車頭展示區、森林鐵路、臨水木棧道等設施,結合了休閒、教育、文化的功能,是生態觀察的好去處。羅東林場(林業文化園區)於傍晚時分,清風徐來,林業文化園區在夕陽下更顯出它的靜謐與優美。


園區內坐落在自然生態池(貯木池)中的小小孤島更是一處自然生態館,常有20多種鳥類在此覓食及棲息。在松蘿館南側草坪上的6輛老式蒸氣火車,特意由林管處保存展示於此,讓參訪的民眾追憶這些林業英雄當年在平原線上馳騁的英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