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北竿島芹璧村,處於芹山與壁山之間而得名。自古先民稱之為鏡澳,取其澳內海面平靜,海水清澈見底,狀似明鏡。 沿海順山之勢建立起梯形羅列的花崗石屋,造就了現存的山城聚落。聚落石屋保留原始的閩東建築,地中海般的風情古樸恬淡,有東方希臘之美稱。 




蔚藍海天一色,微風徐來,踏上石階曲徑,在聚落古厝前與友人停歇喝杯下午茶,時間彷彿自此走向悠閒。 時空失序,雲霧飛散後,富裕漁村的聚落人口外流,眼前的石屋外牆風化、斑駁,仍遺留著兩岸武力對峙時期的反共政治標語,彷彿無聲訴說著人事已非,兩岸的恩怨何時能解?



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失利,國軍部隊進駐馬祖,陸續在山區建構軍事工程,民宅門口的埕場成為軍中訓練場地,儼然是反共前哨的軍事重鎮,見證過兩岸一段特別的歷史。




芹璧港沃面對大陸福建閩江口,曾聚集大量商務船隊,聚落經濟發展盛極一時,村內碧石巷內商埠酒店、賭館林立,人口高居全島之最。





芹璧號稱是馬祖的愛琴海,除了可以喝咖啡看風景之外,四處可見的戰地標語,更增添了不一樣的感覺,曾經是國防重地,現在轉型發展觀光,馬祖未來希望不只是異鄉遊子的家,更是希望是遊客觀光的首選。





位於芹璧澳口的龜島, 形狀和裂縫紋理酷似趴伏在海中的烏龜






台灣的閩南建築,由於閩南人生活富裕,因此建築方面講求精緻,有許多細微的裝飾,而馬祖居民大多是來自閩東的漁民,由於生活困苦,材料取得不易,因此閩東建築少細部裝飾,以居住的實用性為考量重點,風格質樸。另外由於土地取得不易,大多依地形地勢沿著山坡而建,乍看之下或許顯得凌亂,但其實動線上是很人性化的。




馬祖過去一直是大陸漁民沿海捕魚的停靠站,政府遷台後,切斷馬祖和大陸的聯繫,卻切不斷和福建的血緣關係。馬祖居民大多來自大陸福建沿海地區,早期多以漁業為生,聚落類似閩東濱海建築形式,靠海是共通的特色。




另外屋頂上最特殊的景觀就是壓瓦石,石塊壓瓦有防狂風掀瓦的功能,而且方便修補,由於屋頂瓦片並未封死,因此房子很透氣,而有「會呼吸的房子」說法。



馬祖聚落巧妙利用地形,依循山勢建造房屋,形成錯落有致的聚落形式,互通有無的道路大多是狹窄的石階,整體形成海濱山城的印象,是美麗的一幅畫。










由於馬祖風大的地理因素使然,窗戶通常都小小的,此外,過去沿海海盜猖獗,窗子小還有防禦海盜的功能。在馬祖的聚落中閒晃,除了感受閩東建築之美,了解這些建築的原理和典故,更能深入體會當地環境、空間和人文的關係。



在馬祖,只要看到傳統的「風火山牆」造型建築物,就知道一定是廟宇。這種不同於台灣及大陸廟宇的建築形式,不僅具有防風防火的功能,也為馬祖創造另類的觀光資源。






馬祖各島廟宇形式大多是「風火山牆」,山牆通常高過屋頂,具有防風和防火功能。側面牆多變化,山牆頭則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主,其中又偏好火焰形牆面。廟的立面以三梯形為主,因立面和側面高過屋頂,屋頂不做任何裝飾,以樸實線條單純見風格,迥異於閩南式豪華裝飾。






中國南方人口稠密,丘陵地多,平整的耕地少,為節省住宅用地,建構形成出一種天井院村落住宅群體形態。天井院之間為防止火災蔓延,都將山牆建得高出屋頂,稱為「封火山牆」。


馬祖廟宇眾多,外觀大多採用鮮艷的色彩,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風行於浙江、閩北、閩東一帶的「封火山牆」。這些廟宇建築,經過時間的沉澱,演變到現今,封火山牆的作用不再只是防火,它豐富多采的樣式,高低錯落起伏的變化,配以牆簷誇張的彎曲,山牆突出天空的特色,已經成為馬祖廟宇建築的最大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