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街(舊名北勢街)是沿南勢港發展出來的街道,清朝三郊盛時,酒肆、青樓林立。三郊沒落後,北勢街由絢爛歸於平淡,但留下來的「店屋」,仍訴說著昔日的榮光。所謂的店屋,就是一樓為店面、二樓為倉庫的房屋,門前有「卸貨石」的房屋即為店屋,當貨物送達時,工人便用繩索將貨物吊上二樓存放。

 

街口的「永川大轎」和金華府旁的「西佛國」都是有名的傳統雕刻技藝家,靠海安路的牆壁則是街頭藝術家的揮灑空間。許多新人也到這裡拍結婚照,中西、新舊在此激盪出火花。

 



 

街尾「藥王廟」主祀神農大帝,北勢街遂易名神農街。本廟建於康熙二十四年,據附近居民說,民國五十八年因街道拓寬拆除廟的中、後殿,因而觸怒神明導致狂風大雨。廟中有多方匾額,最著名的是台灣知府楊廷理所賜「福壽我民」匾。由北勢街改為神農街 是由街尾的藥王廟 神農大帝而名!

 

 

海安路附近巷道,原為五條港的神農巷,垂直交會於海安路,1720年發展的老巷子,雖然每戶皆為私有土地,但所有的房子除了部分重新粉刷過外,皆保持完整原本的樣貌,木製的房子、早期的門牌、幾何鏤空的二樓陽台,使人有時光倒流的感覺,樸實靜謐,一路望去並無供遊客觀賞的商店;手持草扇、滿臉皺紋的老伯,悠閒扶坐於木製欄杆旁喝茶,夜晚婆婆帶著小孩出來散步,吹著涼風和街坊鄰居聊天。

 


 

由廟旁小路到金華路三段,沿路美食頗多,如戽斗米糕、溪仔香腸熟肉、「八寶彬、圓仔惠」分店,想吃清淡一點的,轉個彎到民族路有清粥小菜。華燈初上後,金華路上燒烤店、海產店林立,是宵夜的好去處。往前金華路四段,海龍肉粽、石精臼海產粥都是有名的小吃,後者還接受過日本「旅」雜誌的專訪。

 

「金華府」位於神農街的中間,建於道光十年,是許姓碼頭工人所建,主祀關公,是少數以府為名的廟宇。據說當年乘船經過時不可用手指金華府,否則會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舉動而討來一頓打。本廟年久失修,廟門深鎖,神明也遷至附近民宅供奉。

 

由藥王廟前小巷通民權路一八四巷,巷中有家「汕頭麵」店,早年在海安路和神農街口營業,是神農街居民最愛的麵食。時至今日,許多人搬離了神農街,但仍不時會回來找尋兒時的味道。出小巷到民權路又右轉康樂街,便到達西羅殿及風神廟。

 

 

神農街地處金華路、民族路、海安路和民權路間,不管四周如何喧囂、熱鬧,住在這裡的人們還是以其一貫悠閒的步調過日子,當夜晚街燈亮起,三、五人在屋前喝茶聊天,更顯現老街質樸的面貌。


 

因為地下街施工問題被封街十年的海安路,由於藝術的介入,重新響起人聲、車聲,也見證了台南古城的變遷與轉型。在海安路藝術造街正式完成時,台南市長許添財曾經用「台南市民心中的痛」來形容海安路,如今這裡因為藝術的介入,頹圮的牆面與破落零離的老屋或許還在,但新的文化聚落形成了,市民漫遊的腳步也再度回到這裡。

 


 

由杜昭賢等人發起的藝術造街活動,兩年前成功補救因地下街計劃失敗,荒廢好一陣子的海安路,在發展兩年後的今天,成了一幅新舊質感穿插交替的新景象。夜晚霓虹閃爍.造型特殊的店家隔壁卻是木樑外露、破碎紅磚的殘破屋子,在諾大的廣告看板後藏著鐵皮搭建而成的住家。這樣的街景上,參雜著藝術家出色的作品,其引來的商機成就現今海安路上各式各樣飲料餐飲店,販賣各種服飾的商店街,滿足了為見識戶外美術館湧進的大批人潮。

 


 

接官亭,就是迎送往來官員的場所,為了祈求往返台海間舟楫平安,及正式迎送大陸來台官員,乾隆 4 年(西元1739年),巡道鄂善在這渡頭上建「接官亭」,並由泉州訂購石材,運到臺灣,在風神廟前的碼頭上造登岸石階,造牌坊,石坊前題「鯤維永奠」,後額題「鰲柱擎天」。如今河道已變道路,接官亭的宏偉建築只剩風神廟和接官亭石坊等。 

 


 

風神廟主祀風神爺,又稱風伯、風天王,相傳風神持有一隻寶貝葫蘆,內藏有大氣,放出時即為風,而風的強弱,可由神自由控制,因此古時候的航海家或海上漁家、貿易商都虔誠祭祀,以求一帆風順、海平安。

 


 

雷母

 

 

電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