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七美之小台灣)

 

From 公視---台灣人民的歷史

 

台灣,一個跨坐在北回歸線上最大的海島,卻有著和它相同緯度的國家所沒有的幸運。地球上其他位在北回歸線上的地區多半是沙漠國家,台灣得天獨厚,兼有亞熱帶與熱帶不同的風土,成為許多植物和動物生長的樂園。

 

就地理位置來看,台灣正好位於太平洋和歐亞大陸的交界點上,大海遠方和海峽對岸內陸的人,在不同時期紛紛來到這個海島上,島上的人類文化也像動植物一般,多樣而豐富。 台灣雖然是大自然的寵兒,可是大自然也帶給它相對的災難。每年夏天的颱風,為台灣引來洪水和暴風。地震更是不定時?島嶼帶來巨大的劫毀和崩裂,讓地形地貌產生結構性的改變。但也因為天災的影響,島上進進出出的人們逐漸磨練出一種堅韌的生命特質,他們不為逆境所屈,永遠為自己開創新的可能。

 

 

圓山文化人 沿著海岸行走,岸上的樹林在逆光中,人影竄動,水面充滿水氣與不安的氣氛

 

 

 

 

 

 

 

 

 

 

 

 

 

毀滅和建造交替,讓台灣成為奇蹟之島,打拼 ─ 也成就了台灣人民的歷史。 台灣人民的歷史,述說著人類歷史洪流裡,一個共存又獨特、分支再匯流的故事,充滿著悲歡離合又不斷打拼、創造奇蹟的多元化發展。 台灣一如地球上其它土地,早在歷史記載之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根據目前最早發現的考古資料顯示,二、三萬年前台灣就已經出現和世界其它地區一樣的現代人種 ─ 「左鎮人」。

 

 


大約在四千多年前,大坌坑文化人把農業技術帶到台灣這片處女地,進行山田燒墾,因此開始改變台灣島上對土地利用的方式,這是島上的人類與自然之間第一次重大的變遷關係。

 

 

 

 

 

 

 

 

 

 

 

 

 

 

 

 

 

一萬五千年前,大約和中國大陸的山頂洞人同時期,在台灣東海岸住著一群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這群人被稱為「長濱文化人」。大約一萬二千年前世界進入冰河期末期,全球氣溫開始慢慢回升,直到五千年前,全世界的氣候才真正穩定下來。這段期間,海水不斷上升,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陸橋終於沉入海中。台灣從此成為一座真正被大海隔絕的島嶼。

 

台灣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早期的「大坌坑文化」演進成為中、後期的其他各種文化,像圓山、芝山巖、細繩紋陶、卑南、麒麟等,以及屬於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等,從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多個文化遺址推斷,儘管台灣島與大陸間在地理上分割,不過仍有一定的互動往來,許多文化遺址與中國東南地區出土遺物相近,除了顯示多元的文化接觸與交流外,在精神文明上也有了許多創新。

 

十六、十七世紀漢人還沒成為台灣社會主體前,原住民族是台灣島嶼的掌控者,台灣的原住民一般分為高山族及平埔族,當還沒有大量和漢人接觸前,各族的生活習俗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居住在台灣平原和山脈中的各個族群,雖然同屬南島語族,但彼此在語言和文化上差異極大,各自過著自己的傳統生活,維持著台灣島上多元的文化。

 

 


十三行人正在用自己生產的硫磺、鹿皮,和外來的明朝商人貿易,交換中國的青花瓷碗和鹽、布等民生用品。這也許是台灣對外經濟活動的起點。

 

 

 

 

 

 

 

 

 

 

 

 

 

 

 

「貿易」讓台灣有了最早的商業行為,貿易網絡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候的先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讓資源流通。當時台灣的玉經過加工處理,由通暢的行銷管道散播全台灣,甚至外銷到南洋。住在八里海邊的十三行文化晚期的人已經懂得用自己生產的硫磺、鹿皮和外來的商人交換一些中國的青花瓷碗和鹽、布等民生用品。

 

在海上交易網絡中,許多航運都必經台灣附近海域,使得台灣成為超越國家疆界的海上貿易轉運站。在邁入所謂的「歷史時代」前,越來越多的史料及研究發現,擁有明確文字記載前的台灣,已經展現高度的國際色彩,在世界史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商船帶著船堅砲利的優勢,席捲全世界。 1543 或 44 年間 ,一艘葡萄牙商船由澳門出發,準備前往日本,在航程中發現了台灣島,也讓位於東南亞海域的台灣島,有了共通的名字 ─ 「福爾摩沙 - 美麗之島」 ( Ilha Formosa) 。

 

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台灣島上的人就是這樣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方出出入入,各種生命在此生根發芽,人類在此學習、適應和生存,建構起獨特的生命力。這一切都隨著十七世紀的到來而加快速度,開啟了台灣歷史的序幕。原民闢之、洋人治之、漢人拓之,這是一個多元民族打拼的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