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大地貌最徹底改變的當屬清道光三年(1823)的嘉南大水患。此次

 

大水山洪,挾帶大量土石泥沙沖入台江及倒風兩大內海,不但使曾文溪

 

道,鹽水溪南移,更將內海及濱海口全部填成陸地─北從鹽水港下營

 

港尾、荳港到西港安定港口、永康洲子尾以西全部陸化。今日台南市

 

南區及北門區六鄉鎮大部分土地均屬之,也是「鹽分地帶」名稱之來源。

 

 

 

 

縱觀安平港口三百餘年的歷史,燦爛與黯淡交替變化,完全受台江浮沙聚

 

散的影響所致。因此,一部安平的起落盛衰史,可說就是台江海岸與港口

 

的變遷史。 

 

 

 

 

大員港:

 

早期台江外海有十一個島嶼橫亙(北起海翁線,南至七鯤鯓,前後連成一

 

線沙洲);沙洲南北各有一個港口,南口即為安平的大員港,北口則是鹿

 

耳門港。大員港在史籍上出現,可溯至明朝萬曆年間,據專家推測,當時

 

港口的位置,約在今天鹽水溪口一帶。 

 

台灣港:

 

道光三年(1823)鹿耳門港毀於一場洪水,而安平則因海沙推移,港口反較

 

前略深,於是與北線尾島上新興的四草湖合稱為台灣港,以嶄新的國防及

 

商業要港姿態,掌台江風雲百餘年。 

 

安平港:

 

日治時期,日人積極開闢運河,興建新港「安平港」於台灣港南方,取代

 

台灣港營運,然而,因安平港仍舊無法擺脫泥沙淤積的問題,因此,當年

 

船舶雲集的大港,如今只變成一蕭條的小漁港。

 

鯤鯓港:

 

民國六十三年,政府為解決港口問題,選定於安平港南方約二公里處的鯤

 

鯓湖一地,開闢興建鯤鯓港,朝多目標的現代化港埠邁進,為台南港口發

 

展出新的契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