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小孩參與貓頭鷹環境教育中心於新化中興林場舉行之觀察貓頭鷹活動 指導老師劉育宗老師 神乎其技 呼換幾聲鳥鳴聲後(聲音回播的誘鳥法) 立刻飛來兩隻領角鴞近距離的來跟大家見面並充當模特兒 而且遠方的樹林還不時傳來回應的鳥叫聲 劉老師幽默的解說貓頭鷹與大自然的互相依存 說明三生-生計 生物 生態 的互利共生的因果 讓自己感動萬份 統計今晚看到六隻領角鴞 聽到一隻黃嘴角鴞的叫聲 也感受到夜間的美麗生態


領角鴞( Otus bakkamoena)是台灣地區分布最廣泛,也最有機會出現在人們生活周遭的貓頭鷹。早年領角鴞多半只棲息在城市邊緣的丘陵地區活動,不過隨著人類開發造成原有棲息地的破壞和消失,失去家園庇護的領角鴞,除了在不良的環境下繼續努力生存之外,少部份憑藉著過人的適應能力,甚至進入都市水泥叢林裡展開新的冒險生活。為什麼領角鴞能夠在都市地區生活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領角鴞對於食物的選擇(專一性)要求不高,能夠隨著環境裡出現的獵物種類而改變捕捉的對象,目前已知領角鴞會捕食的獵物包括紅鳩、麻雀、白頭翁、老鼠、青蛙、蜥蜴甚至是蟑螂等昆蟲,菜單種類多樣而變化幅度相當大。雖然在都市裡生活的領角鴞可以不愁吃喝,但是牠們卻必需面對另一個困窘的處境——如何在水泥叢林裡順利繁衍下一代?因為領角鴞本身並不會築巢,都是利用天然形成的樹洞來作為養育下一代的場所。在都市環境裡,除了在校園和少數歷史較悠久的政府機構內有較濃密的老樹可提供利用之外,其它地區幾乎找不到可以做為育雛繁殖的地點,受限於缺乏合適的營巢地點,逼不得已的領角鴞只好被迫將卵產在大王椰子葉柄基部凹陷處、住宅廚房抽油煙機通風孔等不恰當的場所,惡劣的條件下,每年各地都會傳出許多幼鳥意外落巢受傷甚至死亡事件發生,間接成為限制領角鴞在都市裡繁衍的生存障礙。




中小型貓頭鷹,眼睛為橙紅色,體長約19~25公分,翼長約17公分,尾長約9公分,通體灰褐色,密布淡褐斑紋,有一對豎立如耳朵的角羽,和不甚明顯之黑色蟲蠹斑。後頸有黃土色斑,翅膀的飛羽具有若干濃色闊橫帶。顏盤灰黃色,有不規則之黑色斑紋。尾羽灰色,有暗褐色橫帶,尾下覆羽灰白色,有黑色細斑。其胸、腹底色灰褐色,具有箭簇狀斑紋,腹部中央白色,腳趾部分沒有羽毛。留鳥。夜行性猛禽,白天停棲於樹葉繁密的樹叢內休息,入夜後才出來活動。活動於樹林邊緣,畫伏夜出,不易發現,但若被小鳥發現,會遭鳥群成群鼓譟騷擾。嘴爪彎曲銳利,以獵捕昆蟲、小鳥和小型哺乳類為食。角羽警戒時會明顯豎起。春夏季節的晚上,可常聽其在樹上發出單調
「不……」的鳴叫聲,冬季則較少鳴叫。以樹洞營巢最常見,但也會利用檳榔葉的基部築巢。繁殖於3~7月,但也有10~11月的例子。一次生產約會有3~5顆卵。領角鴞棲息在1,200公尺以下低海拔的闊葉林中,是臺灣海拔分布最低,且生活環境最接近人類的鴟鴞科鳥類,是典型的鄉土鳥種。然而在非繁殖期,可在更高的山區發現其蹤跡。領角鴞相當能適應人類改變過的環境,在果園、檳榔園都有繁殖記錄,甚至於在市區內樹木較多的公園、校園都偶有出現記錄,是臺灣唯一能在都市內見到的貓頭鷹。由於傳統迷信領角鴞具有藥性,常被捕捉入藥。牠不畏懼人類,常在人類住家附近的樹林或山區道路旁停棲,在公路上常見被車撞死的個體。因此部分山區的主要道路上,設立有告示牌提醒駕駛注意領角鴞穿越馬路,保護其生命安全。




每年的10月至隔年2月是都會區領角鴞的繁殖季節,不同於其它大部份在春夏季進行繁殖的鳥種,領角鴞選擇在冬季繁殖的原因,推測與食物(鼠類)較容易取得和環境溫度有關。進入繁殖階段,領角鴞的鳴叫會轉為頻繁,因為聲音具有領域宣示和吸引雌鳥注意的功能。已配對的領角鴞會一起活動,外觀上雌鴞的體型較雄鴞略大些,雌鴞每次可以產下2-4枚卵,孵蛋的工作由雌鴞負責,雄鴞則擔任提供食物和警衛的工作,防止松鼠等其它動物的靠近騷擾。經過約1個月左右的孵化時間,剛破殼的貓頭鷹寶寶全身白絨絨的模樣相當可愛,寶寶們在媽媽的陪伴下會在巢內待上1個月左右的時間,然後在雙親的帶領下,離開巢洞展開下一個階段的新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