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日本人為了發展台灣的製糖業,致力培育並繁殖蔗苗,選中氣候、土質優良的新社河階群台地,設立大南庄蔗苗養成所,不過由於台地缺水,必須尋闢水源,幾經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才選定大甲溪上游的白冷高地。為了引用大甲溪水,工程人員想到了「虹吸管原理」,並且把它從生硬的書本裡,活現在山林中,於是在阿寸溪底、抽藤坑溪底及矮山坑溪底等三處架設虹吸管,利用大氣壓力,利讓溪水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山嶺,完全不必耗費電力。

在這三座白冷圳的虹吸水管中,以第二座通過抽藤坑溪底的最長,不但在當時號稱為東洋第一長,至今也是國內與遠東地區最長的虹吸水管。雖然這是一條小小的水圳,在台灣中部海拔五百八十公尺到五百三十二公尺的河谷或山峰之間,走了十六公里多,目的是為了提供新社河階台地上的灌溉與飲用需求。神奇的是,建造者卻能利用自然的力量,將水從一個山頭搬到另一座山頭,讓習慣用自來水的現代人,實在難以想像先民為了要用一滴水,必須克服這重重的困難。

白冷圳自民國廿一年十月十四日舉行通水儀式至今,經歷九二一大地震和兩次土石流的摧殘,使得這條超過預定年限五十年、孕育新社鄉民的「生命之水」部分設施崩塌,但是居民並沒有忘記白冷圳對地方上的貢獻,地方人在民國九十年為白冷圳慶祝六十九歲生日,這還是全台第一次有人為一條水圳慶生的創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