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詩碑是京都名勝-『雨中二次游嵐山,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步霧蒙濃;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1919年4月5日,周恩來在京都即興寫下了《雨中嵐山》這首小詩。1978年,中日簽訂《和平友好條約》後,在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京都總局會長吉村孫三郎的倡議下,京都日中友好十團體共同贊助,廖承志撰寫,《雨中嵐山》被銘刻在石碑上。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前臺盟中央主席蔡子民還把詩作翻譯成了日語。1979年4月16日,周總理的遺孀鄧穎超在訪日時,親自主持了詩碑的揭幕儀式,這也就有了今天佇立在嵐山龜山公園的周恩來詩碑。龜山公園被譽為京都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公園本身就是一片林海中的空地,周圍遍植楓樹和杜鵑,景色清幽雅致,背靠嵐山,面對清澈的大堰川,是當地青年談情說愛的首選之地。今天,嵐山詩碑也已成了京都的一處重要名勝。
保津川遊船供遊客乘坐小舟,遊覽位於保津峽的保津川。由JR龜岡站徒步10分鐘可抵達船塢,乘船約100分鐘後將抵達嵐山渡月橋附近。在全程約16公里的遊程中,可以觀賞到保津峽所展現出的秀麗山水、優美風景及青蛙岩等天然的奇岩怪石,亦可體驗激流的刺激快感。春天的櫻花及秋日的楓葉也很有看頭。
熟練的船夫沿途講解四周風景為旅程增添不少樂趣,同時巧妙的操作竿、舵與槳,使小舟輕巧的行駛在岩石間。通常1艘船備有3位船夫,依當日的風速、水量有所調整,最多增至4位或5位。在船上除了觀賞櫻花,楓葉之美,還有據說香魚上不去的「香魚瀑布」、早上日出時太陽最先照到的「朝日淺灘」、看似青蛙的「青蛙岩」、「孫六岩」、「獅子岩」等充滿趣味的景點。航程中最刺激的,是位於行程中間的急流地段。每當急流與岩石間的激烈碰撞、小舟掀起雪白飛沫,過程十分驚險;但來到水比較深的地方即放慢速度,靜靜享受保津峽的天然奇景,又是一番風味。當行程將近尾聲,載滿麻薯、熱呼呼的章魚小烤及飲料的小舟逐漸靠近。在這秀麗山水中品嘗美味小吃,也是遊船的另一種樂趣。
從京都水運史來看,保津川的發展很早。當京都尚未成為京城時(當時京城在長岡京市),人們就利用保津川把木材由上游的丹波水運至關西地區,以京都嵯峨的天龍寺為首,大阪城、伏見城等營建城堡的木材,皆利用保津川進行搬運。自1606年(慶長11年)起,被稱為「河川大名」的京都富商-角倉了以開闢水路後,米、麥、薪炭等物資也開始利用保津川運送。由於保津川不只是彎曲,沿途激流、大岩石也很多,開闢不易,利用人力及火藥共花了5個月,才完成可以讓高瀬舟通過的水路。從此之後,丹波豐富而且質精的木材、糧穀、薪炭等,皆利用保津川水運到京都,直到1899年鐵路「山陰線」通車,加上二次大戰後陸運逐漸便利,利用筏船或舟船的水運才逐漸消失。
自古以來,保津川峽谷明媚的山水景色秀麗,當地乘船旅遊的觀光事業,開始於1885年(日本明治28年)。在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水上勉、薄田泣堇、大町桂月、三島由紀夫等許多著名文學作品,皆可發現乘坐保津遊船遍覽山水的蹤跡。當時為了乘坐遊船,必須先由京都乘坐人力車越過老之坡、經過筱町王子、繼續由保津川的龜岡盆地走到保津峽的入口處-山本濱(現在的觀光小火車(トロッコ)龜岡站附近)乘船,非常不便。由於羅馬尼亞皇太子和英國皇太子等賓客當年也經此乘坐遊船,該路線遂被稱為「異人道」。
近年來,最吸引年輕人的人氣旅遊是「激流泛舟」。乘橡皮船遊走保津川,比乘坐遊船更加驚險刺激,「自己操縱」的滿足感,讓激流泛舟大受歡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