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信仰與海洋文化 by 曾曉馨


王爺信仰是臺灣民間的強勢信仰,不論神明類別抑或堂殿廟宇,皆居全臺之冠,一年裡頭,王爺祭典頻繁而多樣,為臺灣造就了獨特的在地信仰文化。由於王爺」多來自海上或護祐先民渡海入墾,並廣為沿海居民所崇信,因而與「海洋」關係密切,歷經400年之發展,早已成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王爺」也稱千歲、千歲爺、大人、老爺、代天巡狩等等,稱謂頗多,迄今仍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信仰問題,大體可以歸納成5支系統:其中,以瘟神系統的「十二瘟王系」與「五瘟使者系」最為普遍,可說是王爺的主流,日人調查有姓氏者達132姓,劉枝萬則調查106姓,全國以王爺為主神的廟宇已超過800座,其中以臺南縣至少有150座居冠,最具代表性的廟宇,就是有「王爺總廟」之稱的南鯤鯓代天府。


(一)戲神系統-指的是梨園祖師爺的「西秦王爺」唐明皇李隆基。


(二)家神系統-指的是家鄉名人或自家祖先成神之謂,即稱「鄉土王爺」。


(三)英靈系統-指的是生前有功於世人,死後被尊為王爺的歷史名人。


(四)鄭王系統-指的是明鄭父子3代,即鄭成功、鄭經和鄭克臧等.


(五)瘟神系統-指的是王爺的原始身分由瘟神轉化而來,可細分為3系:


1.      暗訪王爺系-指的是彰化縣鹿港地區的「暗訪王爺」。


2.      十二瘟王系-再分「三年王爺」與「五年王爺」兩類。


3.      五瘟使者系-再分「五福大帝」與「五府千歲」兩類。


                      


臺灣是溫濕之地,自古開發必須與瘟疫搏鬥,因醫學不發達,而有祭拜瘟神免除災禍的消極性風俗相沿。祭罷瘟神,糊以紙船,送之出海,而泊靠之地又必須撿拾設醮再送,如此循環及連鎖關係,造就了臺灣王爺信仰的風氣,又因風向與海流因素,使得澎湖和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特別盛行,造就了此一地區王爺廟的蓬勃發展。而時間一久,尚鬼之風亦隨臺地的開發完成,而有各種面貌呈現,尤其是瘟神信仰,由原型的疫鬼,逐次轉型為瘟部正神,再進化為萬能神明。其間,因受民間故事與歷史小說的影響,瘟神與歷史結合,頻頻名見經傳,非某某進士即某某王爺,再加上正統情結作祟,王爺一個個都成為忠君愛國的英雄人物。


王爺由海上而來,也往海上而去,來了之後,因某種機緣而與信眾發生微妙互動,便因而留了下來,成為當地守護神,久之,庄民為其雕祀金身,更隨著墾民生活的安定與經濟條件的改善而興廟供奉;其後,再隨著墾民的遷移而分祀各地,於是有了「分靈廟」的拓衍,之後定期返回祖廟進香,形成進香潮,蔚為一種多元的信仰文化,南鯤鯓代天府與麻豆代天府都是最具代表者,依歲時神誕1年計有4次進香旺季,人、神、藝陣的多樣組合,讓進香廟會不再只是信仰文化而已,同時還有民俗文化、社會文化、人際關係…夾雜其間,為海洋文化建立起最具活力的常民生活,多彩多姿的面貌,豐富了海洋文化的內涵。 


王爺往海上而去的層面,在臺灣還發展出一種特殊的王船信仰,信眾為王爺的「返回天庭述職繳旨」而建造王船,於隆重舉行王醮之後,「火化」王船恭送王爺啟程,如此習俗造就了另類的常民文化。臺南縣至少有20座廟宇有王船信仰,其中以西港慶安宮、佳里金唐殿等廟最具盛況,兩廟更把「刈香」與王醮結合,形成獨樹一格的「香醮文化」,是臺南縣最有代表性的廟會活動。除此之外,許多廟宇(不只王爺廟)多會定期前往海邊或溪河舉行「請水」儀式,以紀念祀神或先民平安登陸,表達飲水思源的情懷,直接貼近海洋的脈動,為信仰與海洋的關係,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王爺信仰反映了信仰圈與海洋的關係,王爺廟往往就是海洋的一環,其轄境的子民,也多係海洋生活圈的一部分。臺南縣王爺廟的分布既廣且多,從海邊到都會再到山區,多有王爺的足跡,海洋文化便是如此的隨著王爺的腳步在各處落地生根,人們也因而建立家園、相聚成庄,並在此傳宗接代、薪傳生活經驗。王爺信仰為我們開啟了海洋文化的一扇大門,我們可以想像先民?手胝足的艱辛奮鬥歷程,也可以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與生活哲學,更可以為世代子孫播下文化種子與留下美麗田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