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以十字街(民權路及忠義路十字交叉) 所發展四坊已成形,分別為東安、西定、鎮北及寧南四坊, 府城四個街坊裡,寧南坊發展最慢,昔日大南門城附近多墳地,日本時代選擇此區域設置了多所學校和公署,成為台南市,甚至是全台灣學校最密集的街區。光復後美軍宿舍落腳於此,使它的住宅景觀同時有和式和洋風建築。綠地多,大樹多,低人口密度,沒有市區常見的擁擠感,氣氛悠緩舒敞,是寧南坊最具魅力的整體特色,使它成為台南市區裡適合散步的幽靜街區。除了這些,寧南坊還有個意外的特色,和清代其他三個街坊相比,廟宇少而教會多。

 

 

2007年,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推動台南府城周邊區域社造方案,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參與的是四區域其中之一的城南區域「府城大南門、小南門與週邊區域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系列活動」,這是依府城四大城門劃分為四大區域之一,文資協會負責參與的府城南邊區域,自古即為明鄭承天府寧南坊。

 

「寧南坊」乃東寧承天府四坊之一。道光年間,以接台灣府城十字街的上橫街為界北,東隔頂打石街、龍王廟街,西至五帝廟街、安海街、羨仔林街,略呈北小南大的葫蘆型,是四坊中範圍最小的。   而如今概念中的「寧南坊」以包含大南門、小南門、小西門的府前路、大同路、府連路(沿竹溪段)、健康路、西門路街廓為範圍,以致清道光後府城有聯境之設,負責防守小南門的「六合境」南界遂涵蓋其中。迄今尚存有下太子街、大埔街、油行尾街等古街道紋理,可資訪幽探古。

 

快樂的南大附小學生的豪豪及瑤瑤

 


 


 


 


 


 


 


 


 


 


 


 


 


 


 


 


 


 


 


 


 


 


 

位於開山路的「小南城隍廟」,在40多歲以上的台南市民心目中是一位「有求必應」的萬應公,凡是有失竊物品,前往祈求,大都能尋回,且考季來臨時,更是許多莘莘學子將准考證拿到神像前祭拜並「過爐」,以求考運順利。小南城隍廟主祀大城隍公杜昭義、二城隍公朱一貴、三城隍公雷域輝。其中二城隍公俗稱小城隍,也就是民間所說的「鴨母王」,朱一貴少時養鴨為生,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起兵反清,在短短七日之內從羅漢內門一路打進府城,自立為王,卻又在短短一個月之後束手就義。同治年間,後人以石頭砌成小祠堂,祭祀當年抗清的明朝遺臣義士,並以小城隍爺為主祀。早期的祠堂香火凋零,光緒年間信士方馬德、方李親夫妻受神明指點,從台南縣安定海寮前往府城大林地區探親,返回時,因府城小南門已關,夫妻倆即在城內過夜並定居府城小南門附近,不再返家,並與小城隍爺結緣並成為虔誠信徒,並在民國初年獨力重修廟貌。民國72年因為政府整頓道路,拓寬開山路,舊廟拆除,金身移奉到現今廟址,並由方馬德之女吳方愛珠籌資重建,新廟直到民國八十三年才告落成。

 


 


 

鴨母王--朱一貴的神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