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生活文化園區(舊鼓山國小)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所在地是列為縣定古蹟的舊鼓山國小校園,也是旗山地區極具歷史及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築物,一向為地方民眾的集體記憶,將閒置空間改建為有如社區公園的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經由舉行的各項展覽、表演、研習及親子活動,提供社區民眾最佳的學習機會和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在古蹟中享受藝術饗宴,周邊還有綠蔭清風,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也是都市人暫時遠離喧囂,還能大啖知名旗山枝仔冰的假日休閒新選擇。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的前身即為舊鼓山國小,創立於日治大正九年〈1920〉,原名為「旗山第一國民學校鼓山分校」校舍仿西式建築,是日治時期日人子弟就讀之尋常高等小學校。台灣光復後,更名為鼓山國民學校,民國八十九年(2000)五月公告為縣定古蹟。民國九十年(2001)鼓山國小遷校,成為閒置空間後,高雄縣府文化局分年進行古蹟校舍修復及景觀改善工程,讓這日治時期學校建築佳作再現新生命,並定名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景觀改善工程目的在使原來的校舍轉型成為適合居民使用的社區生活文化空間,規劃強調公共性及親民性,以開放式視覺穿透性的設計,改善園區整體景觀,讓民眾在無圍牆隔閡下自由進出園區,悠閒享用這無拘束的藝文空間。未來配合藝文活動的導入,沿街道即可觀看展演活動的進行,使園區與人行道空間融合一起,創造舒適的行人使用環境。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舊鼓山國小)成立於日治大正九年(1920),至少已逾80年的歷史,校舍仿西式建築,是日治時期日人子弟就讀之尋常高等小學校,該校創建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原名為「旗山第一國民學校鼓山分校」然而也因建於日治時代,戰後日人將當時校內所有的檔案、學籍資料等等一切文件全部帶走,多次尋探並無所獲,只能採用耆老口述資料,因此校方對外的創校年代(校史之始),便起自日本人實施國民義務教育的1944年起算,難以考證其確實的興建年代。


不過,因為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相近咫尺,於歷史發展上有極大淵源,且舊鼓山國小禮堂與旗山國小的中山堂,期興建之風格與式樣十分接近,因此舊鼓山國小在興建年代上可能並不一定與創校年代相吻合。1945年台灣光復後,才正式獨立設校,並接收旗山第一國民學校校舍,更名為鼓山國民學校。 直到民國九十年(2001)鼓山國小永和里新校舍落成,師生搬遷新校址,舊鼓山國小成為閒置空間。至今旗山文化生活區由「旗山鎮形象商圈促進會」為管理維護單位,預計將引入商圈資源與文化圈相互結合,提升整體文化圈之觀光資源。











旗山發展相當早,歷經多樣化文化的洗禮,在建築上也呈現多樣化的風貌,以糖廠小火車旗山站為起點,附近的街屋有平埔族與漢人混居的土埆厝茅屋、漢人的閩南式三合院及四合院房舍、全省獨一無二的石拱回廊街屋、富麗堂皇的仿巴洛克街屋,再加上歐洲都鐸式建築風格的旗山火車站、純粹中國式建築的洪厝、豪華的吳家古宅,簡直就是一條建築活標本,串連著世代的情感和風華光彩的年代,縱使繁華景象逐漸遠去,永恆的記憶依然代代相傳。旗山舊稱蕃薯寮街,傳說清朝以前旗山並沒有村莊,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可看見一位老太婆在路旁蓋一座茅寮,賣著蕃薯(地瓜),讓過往旅客有充饑及休息歇腳的地方,久而久之就形成村莊,叫做「蕃薯寮」。1920年選擇境內最高的山「旗尾山」命名為「旗山街」,1946年台灣光復後,正式改名「旗山鎮」。




旗山西依丘陵、東臨楠梓仙溪,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是製糖重鎮,台灣光復後是香蕉王國,帶動市街在狹長的平原上繁榮發展,不同時代的發展足跡,全都反映在風格各異的建上。旗山老街以旗山火車站為起點,集中在復興街、中山路、華中街一帶,長長的街道維持古樸的面?。旗山火車站維多利亞式的優雅外貌及哥德式八角斜頂,勾勒出縱橫交錯的立體空間,訴說著昔日旗山製糖業發達的盛況。






旗山糖廠舊火車廠創建於1911年,停駛也已超過30年,但融合維多利亞式優雅外貌及哥德復古式八角斜頂尖塔的車站,勾勒出縱橫交錯的立體空間,以及候車室三角形山牆,以垂直及水平線條裝飾,配合以對角線及鱗片式組合的屋頂石棉瓦,不僅呈現輕鬆活潑的節奏感,也鮮明的記錄山往日製糖業的盛況,依然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最愛。






製糖業為旗山帶來繁榮經濟,進而興起模仿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洋樓,整排街屋望過去,相當壯觀,宛如走進露天建築博物館。座落於三角窗地帶的旗山鎮農會,簡單的山牆、洗石子的柱身和磚造走廊,仿巴洛克建築連成一氣,成為老街獨特的地標。對映豪華歐洲風的仿巴洛克洋樓,位於復新街與中山路交叉口一帶,完全由石塊砌成的圓拱型石拱迴廊街屋,則散發古樸典雅的氣質,風格各異的建築相互對照,使得旗山老街的魅力更加吸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