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鄉自十三年前南科進駐後,蛻變成一個科技、工商、交通、經濟發展的鄉鎮,但少有人知道,新市鄉在一百多年前,只是個趕集客商往返府城的中距休息站,集結商賈交易而形成的市場,稱之為「新市仔」。 新市鄉長鄭枝南在鄉代及公所主秘任內,即積極推動地方文化,成立玄武傳奇文史工作室,花費兩年時間訪談,協助南科管理局進行「尋找失落的新港社」文化,將昔日人脈聚集、物產豐富的新港社的興衰到現今的科技發展,做成紀錄,立碑於南科園區,象徵新市古文化的復甦。未來將扮演探訪古新港社文化重要據點的「新港社地方文化館」的成立有助於記錄沈澱於南科土地下的古新市新港社史事,將豐富南科科技與新市鄉的人文藝術能量,而且獲得當地企業資助,園區設置美輪美奐。台南縣長蘇煥智則提到因為樹谷園區的開發,才重現古台江內海的木柵港。他說,台灣本土文字第一次出現於新港文書裡,古新市新港社是平埔文化的重要據點,將成為學者探訪之地。
新市鄉長鄭枝南表示,新港社地方文化館是新市鄉驕傲的地方,籌備4年從無到有,化不可能至可能,結合園景設計,讓人心情愉悅,將提供導覽解說,並作永續經營打算。 新港社地方文化館本體結合宗教與文化於一地,一樓為文化館,二樓則為新港堂。週邊環境規劃景觀時,呼應中國風貌建築,設置中國式迴廊、流觴亭詩詞廣場、點將台、及象徵古台江內海堤塘港意象的堤塘渡口。
2004年新市鄉公所接受南科管理局委任,辦理遷建南科13小廟集祀新港堂,並進行規劃籌設新港社地方文化館。南科管理局長陳俊偉表示,由管理局出資完成建造是比較容易的事,過去經驗得知如何協調完成,使台南園區繼續開發才是最難的部份,地方文化館如果沒有地方來賦予生命,只是變成蚊子館而已,而且新港社地方文化館將成為南科科技和文化交會的場所。
南科新港堂前的景觀滯洪池設計,充分展現荷據以後的歷史意象,如堤塘渡口、點將台、流觴亭、詩詞廣場、新港社地方文化館。其中又以獨樹風格的文化牆景觀,最引人注目。鄭枝南所作「堤塘渡口」、「木柵風華」、「看西觀潮」、「大營思想起」、「番仔寮埔煙雨三百年」、及「新市白蓮霧」等六首詩賦,充分表達歷史文化的人、事、物。往事史料猶新,詩文氣定神怡,古代熱鬧的港西風華呈現眼下,令人宛如走進時光隧道,無限緬懷。
鄭枝南說,大家對過去有太多空白,尤其是故鄉的歷史,知道南科帶動台灣經濟奇蹟,卻對祖先在台江內海奮鬥的艱辛完全陌生。為保存新港社平埔族史及祖先台灣拓殖史的記憶,公所也以文史工作室訪談記錄的新港社文化彙整古今歷史,配合南科管理局以中、英文立碑於南科園區。周圍亦搭配設置休閒景觀,結合文化與科技,藉以紀念淪歿的木柵庄部落。文化與科技、傳統和創新互相輝映,觀今晉升台灣科技尖端與世界接軌的南科,讓世人見證腳下的土地,也曾有著精采的風華史事。
平埔四大番社之一昔日台江內海河床沖積沙層衍成的嘉南平原,是西拉雅平埔族盤據耕墾的區域,今佳里鎮蕭壟社、麻豆鎮麻豆社、善化鎮目加溜灣社及新市鄉新港社,合稱內海四大番社。明末清初,閩南移民渡海入墾,平埔族與漢人為爭取墾據土地而紛爭不斷;隨著時代演化,紛爭雖逐漸平息,但平埔族早已退居左鎮、新化等山區。早期新港社,主要聚集橋頭五庄(社內、新和村等)、次及大道公轄區十三庄(五間厝、中寮庄、宅仔內庄、番仔巷、大洲庄等),外緣擴及大目降社(新化鎮)、大社庄、山上庄等。清代初葉,木柵庄就有「二爿店仔」的街道,經濟發展蓬勃。荷據時期,荷人在新港社設商館、基督教堂,引進大量黃牛教導當地平埔族人種田;也在港西(今豐華村)設文書館,並以西方生活用品交易本地鹿皮、獵物等交易中的換算、賒借記載,即以羅馬拼音將平埔族語翻譯成文,用以紅羽毛教寫字,謂為「新港文書」.
據此引證,新港社平埔族比其他番社更早接受西方宗教、貿易與教育文化。清乾隆年間,新港社民風漢化,平埔族大舉內遷山區,木柵庄一帶庄歿人淪,居民大舉遷居「新市仔」,並興建永安宮奉祀木柵媽祖、後來廣大土地回收國有稱之道爺農場、看西農場。 八十四年,南科園區選定道爺農場、看西農場為基地,早被遺忘的木柵庄等部落在文史工作室、考古學家尋回大量古老文物下,不只找回新港社文化,也找回平埔族或更上古的歷史,也讓在地人認識漢人初墾衍殖的風貌。
新港文化記憶接軌--南科園區發展迅速,改變了在地原有生態,加上歷史記憶的斷層,讓現代人與過往史記有所隔閡,縣府、新市鄉公所、南科管理局都有共同認知,即希望從考古文物、地方文史,整理出給現代人理解的歷史故事,讓文化記憶延伸,打造南科文化獨特的競爭優勢。
台南縣新市鄉長鄭枝南早年演布袋戲很有名,是國寶級大師黃海岱再傳弟子,保存許多戲偶、劇本和戲棚等文物,昨起在新港社地方文化館大公開,希望透過傳承,結合學術和藝術落實為生活文化。
「恩恩怨怨何時了,南北風雲幾時休!」藝名鄭海木的鄭枝南,念出當年「南北風雲仇」開場白,許多人耳熟能詳,報以熱烈掌聲。他擔任鄉公所主任祕書、鄉民代表、鄉長以來,退居戲棚幕後,眾粉絲提起昔日到處追蹤趕場,只為親賭「海木師」前後468集連台好戲,盛況一如現今青少年瘋狂追星。
58歲鄭枝南自16歲接觸布袋戲,他先到善化六分寮拜楊金龍為師,然後投入黃海岱大徒弟鄭壹雄門下,學成組大光華掌中劇團,曾獲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南區冠軍、總決賽第3名。黃海岱生前非常器重,送他清末文曲星木偶當壓箱寶,這次連同木匾對聯和墨寶一併展出。
鄭枝南說,他珍藏演出歷代戲偶,泛黃手寫劇本中,包括啟蒙「金龍師」指導習作,這次展覽並發表專文細說布袋戲歷史和特色。 他曾靠掌中功夫養家餬口,深體人生要不斷學習成長,這項技藝結合學術與藝術,希望傳承發揚光大。 新市鄉讀書會會長呂建德說,布袋戲口白有許多運用詩詞和四書五經,沒深厚基礎很難出口成章、打動人心,鄭枝南還有一手好書法,公開劇本不藏私,難能可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