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unch發表於天空部落


原文/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25088631


 


2008年,友達光電提出4000億的新一代面板廠投資計畫,對於一個仰賴企業提升經濟的政府,唯一的工作,就是摒除一切困難,讓企業順利投資設廠,不只規劃科技園區方便企業進駐,甚至面對環保上的問題,也會想盡辦法一一克服。中科四期像是一個已被決定的結果,所有的前置行動,都只是補足程序,朝向一個既定的政策。宏碁集團旗下的達碁科技,在2001年合併聯友光電,改名為友達光電,進行液晶顯示面板(TFT-LCD)的設計、研發、製造及行銷,2006年再與廣輝電子合併,在全球面板市場需求激增下,不斷提昇產能,成為全球第三大液晶顯示面板生產廠商,在國內甚至可能凌駕晶元產業,讓面板產業成為科技產業的新霸主。新一代面板G1011廠的建設,讓友達成為世界第三個可以生產大型面板的廠商,在企業發展的角度上,新一代面板廠必須建造,因為關係著企業取得領先優勢的發展戰略。這種非建不可的態勢,政府只有二種選擇,在國內找地提供設廠,或是讓企業出走國外設廠。對於政府,背負高科技企業出走的罪名,擔待不起,於是傾力協助設廠,讓中科四期早有一個已被決定的結果。


 



 


在台灣有很多高科技產業,但是高科技是一個相對的名次,當專業技術能夠壟斷到一個階段,科技之高在於他人無法生產。在全球面板生產上,國際上從日、韓到中國、印度都已經能夠投入生產,高科技已經不是獨斷,而是競爭,產業的利基,不是建立在生產技術的專斷,而是生產量能的加大,以大量生產壓低成本,前往國際銷售,以巨量的微利,堆疊巨大利潤。這也是國內科技園區,近年不斷增多的原因,因為低利競爭,迫使這些科技大廠走回以量拼價的年代,不斷擴張廠房,生產更多產品,然後在國際競爭的低價廝殺中,創造企業的利益,這種以量拼價的景況,形成高科技傳統產業化的現象。友達光電的版圖擴張,呈現這條提昇產能的曲線。在國內,友達擁有四座3.5代廠、一座4代廠、四座5代廠、兩座6代廠、一座7.5代廠、一座8.5代廠,分布在桃園華亞工業園區、龍潭渴望園區、竹科等地。但是這些不斷增加的工廠,無法因應快速變動的面板市場,中科三期七星、后里農場的第二座8.5代廠的興建,就是面對國內、國外大廠競爭下,必須擴張產能,搶攻4650吋液晶電視的主力市場,現今又需中科四期,興建1011代廠,來因應未來所需。


 



 


以量拼價,大者通吃,成為面板生產市場的鐵血邏輯,反思這些科技大廠的利基,在多國高度投入生產下,贏得關鍵不再是獨特的技術,反而是利用更多的土地面積,設立更多的生產工廠,在大量產品狂銷下,開創出企業利潤的花朵。這些成就,已經不是單純建立在專業技術壟斷之上,以獨特產品賣出高價,而是在低價拼銷之中,隱含著社會犧牲的成本,造就企業的成就。一座高科技工廠,其實是一個社會網絡的中心,不只是廠區招聘多少員工,附近形成何等規模的科學市鎮,更重要是透過那些不可見的管線,將鄰近區域的命運,緊緊與一座科技大廠連結一起。


 



 


無論晶元,無論面板,都依賴一塊塊微小線路板,構築起複雜的電子元件運算,生產過程依賴各種化學藥劑來製作線路版。傳統的去光阻製程採取濕式方法,運用含有大量的有機溶劑的光阻剝離液,以及對人體有毒害的螯合劑,來進行生產。這種生產過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水,透過管線引入工廠,二十四小時進行清洗工作,這些清洗後的水,縱使經過處理,依然帶有殘餘化學有害元素,循著管線流入廠外的世界。這樣爭奪水源與污染環境的問題,已經不是單一特定的區域,而是隨著科技廠區的日益擴張,從點到面,不斷加深問題的嚴重性,形成跨縣市、跨區域的一個又一個的影響圈。以中科四期為例,影響的範圍,不只排放水下游的污染問題,也包括上游建造大度堰取水,廣大農田受害的問題。北、中、南的科學園區,加上不斷增生的分期建設園區,已讓台灣各地無一完膚,多數進入科技園區影響圈的範圍裡。面對科技大廠的密集生產擴張,社會集體依舊存在的高科技迷思,給予這些科技大廠更多的寬容,卻不知他們的利潤,根本建立在土地與人民的血淚之中。這也是國家最可惡的地方,在不斷先以資金挹注,協助科技大廠進駐興建,讓企業利潤充作經濟政蹟,端上虛胖的稅收,完全忽略付出的環境成本。


 



 


這種企業擴張、政府護航的自由經濟體制,變成一種政經的合謀,讓環境成為民間與政府,甚至強勢警力壓制的對決問題,企業本身的社會責任,完全隱藏不被討論。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不是全然無法控制,以面版生產為例,清潔製程可以有效降低污染。在國外的研究上,製程中傾斜運輸的設計,都能控制面板上的溶劑殘餘量,在清洗過程時減少環境污染的危害,甚至利用電漿光阻剝離的乾式方法,不只大量降低水源的使用,連帶也減少污染水質的排出。問題是這些能夠控制污染的清潔生產方法,成為政府不說、企業不作的工作,一方面因為變動生產方式,增加生產成本,更真實是整個生產過程及機具,仰賴國外的完全輸入,一旦自己無法研發改良,就只能依著既定製程,增添環污設備進行控制,或是政策上以改善為名給予放行。在現今國際環保意識抬頭,許多面板生產廠商,開始將產品加入環保設計,無論更高效的發光元件,或是減少物料的使用,在產品上宣揚的環保包裝,但是對於綠色節能的生產製程,常常卻是隱而不談。


 



 


企業從不為國家、人民而存在,它有自身擴張、壯大的需求,但是政府的存在,絕非服務企業,而是該以國民最大公益,進行國家的統治。從科學園區,到國光石化,甚至接續的國家經濟發展。最讓人感傷的是,政府失去全面化的思考,在工業與農業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以國家之力引領永續台灣的產業。就只能配合企業的投資意願下,搭配各地縣市政府創造政蹟,在國土之內劃出企業租界,對於造成污染不敢拒絕,對於製程改善不敢要求,形成國土之上的法外之地根據生產市場的邏輯,當中國、印度乃至亞歐國家,未來將形成巨大的世界市場,液晶面板等消費性產品,不只產品會賣過去,就連生產線在運輸成本的考慮下,也會上下游整體跟著移轉過去。當依賴高科技加工來發展經濟的國家,縱使不斷透過行政手段,以優惠、管制一些關鍵產業不得移轉,但是面對世界大廠的產銷策略,終究會向市場所在地靠攏,台灣的高科技加工業,終究會變成下一波的夕陽產業,消失在清冷的廠區中。


 



 


中科四期的問題,不是通過與阻擋的戲局,它不是開始,也不會是最終,因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其實只是高級代工產業,權充國際工廠中的高等加工線。當無法在設計與行銷創造獨特,依賴產品代工的生產,在科技產業低利潤的年代,只能不斷擴廠,開發更多的科技園區,以量能來彌補不足,然後在高產都無法創造利潤,最後就是移轉投資、整廠遷移,留下的是已遭破壞的土地。從根源討論,成為全民必須質問政府的問題,甚麼是台灣下一個世紀的領航產業,什麼樣的高科技是台灣領先?甚至更哲學性的思考,我們究竟想要什麼的生活態度,來創造那一種的國家產業?問題是,這樣的答案很悲觀!一個可以變賣環境祖產謀求可見政績的政府,一群只想擴大版圖超韓銷中的企業,加上深度迷信科技帶來巨利的人民,就算老農哀泣,環境團體處處抵抗,又如何改變那企業擴張、政府護航的金權資本帝國邏輯。中科四期,甚至未來的東科三期,我們必須驚覺這樣的科學迷思,究竟會在國土肆虐多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